梁啟超背後的女人,終生沒有名分,卻養育出一門三院士

 

梁啟超子女們及王桂荃照片

她本名叫來喜,「王桂荃」這個名字還是丈夫後來起的。

她是梁啟超第二位夫人,1903年成為梁啟超的側室。

但因梁啟超和譚嗣同一起創辦「一夫一妻世界會」,他不能食言,因此,連小妾的名分,他都無法給她。

但她無怨無尤,在為他生下七個孩子后,她仍然不曾向他索取名分。

▲王桂荃與家人合影

從陪嫁丫鬟到妾

來喜的幼年悲苦,家裡靠父親耕種幾畝薄田勉強度日,繼母算命說她命硬克父母。

4歲時來喜的父親又不幸暴病身亡,來喜徹底失去了保護,之後被人販子六年間轉賣四次,最後賣到李蕙仙娘家做丫環。

 

後來她作為陪嫁,跟隨李惠仙嫁到梁家。梁啟超嫌她的名字太惡俗,改成王桂荃。

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的喜歡,家中事務甚至財政都由她掌管。

1901年,苦盼六年的梁啟超後繼有人,長子梁思成誕生,但望著孩子單薄的身體,他和李蕙仙都有些擔心,於是為了香火旺盛,梁啟超在李蕙仙的准許下,娶王桂荃為妾。

撐起梁家半邊天

王桂荃人很聰明,也愛學習,梁啟超常教她讀書寫字。到後來,讀書、看報,甚至寫信等她都會了。

在她眼裡,丈夫溫和儒雅,才華橫溢。

在她的心裡,只要能夠同丈夫一起過日子、為他生兒育女便已是最大的幸福,有無名分對她都不重要。

 

1898年,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遭遇生死危機,王桂荃跟隨一家人逃亡日本,聰慧的她很快就學會了標準的東京話,大小家務及對外聯絡都要靠她操辦。

梁啟超流亡海外數年,主要以賣文為生,生活清貧,夫人李蕙仙更是千金大小姐,而且體弱多病。她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負擔著一大家人的飲食起居,慈母般照顧著孩子們。

不負先生囑託,九子皆才俊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5年後,梁啟超也撒手人寰。臨終前,他拉住她的手說:「對不起,讓你受苦了,孩子們就拜託你了。」

她的淚奪眶而出,卻堅定地說:「先生放心,孩子們有我呢!」

梁啟超沒留下多少遺產,卻留給她九個尚未成年的兒女,最小的只有四歲半。

 

她千方百計讓孩子多讀書,總是用溫和樸素的話教育他們。多年後,子女們回憶起她,都說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話:

「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們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看你爹很有學問,還不停地讀書。」

小兒子梁思禮高中畢業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已舉步維艱,但是她仍竭盡所能變賣僅剩的一點家產,湊足400美元作為去美國讀書的路費和開銷。

她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態度,勤奮堅忍的性格影響了孩子們,也成就了這九個子女的人生。

梁家是近代歷史上名副其實的「精英」家庭,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25歲英年早逝;次女思庄,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后參加革命,跟隨陳毅;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悲涼的晚年

王桂荃與梁啟超合影

在那個特殊年代,作為「保皇黨梁啟超的老婆」,即使已到腸癌晚期,風燭殘年的她仍舊被遣送鄉下,在一間陰暗破舊的牛棚里,孤零零地走完85年的人生,連骨灰都不知道在哪裡。

臨終前,她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孩子,不是子女不孝,而是他們那時全部沒了自由。

母親樹

 

1995年,在梁思達和梁思禮的主持下,他們在父親梁啟超的墓旁種下「王桂荃樹」(一顆白皮松)以紀念娘親。

 

由清華大學建築系王麗方博士設計了說明碑,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撰寫碑文:

 

「在家庭中,她畢生不辭辛勞,體恤他人,犧牲自我,默默奉獻;

摯愛兒女且教之有方,無論梁氏生前身後,均為撫育子女成長付出心血,其貢獻於梁氏善教好學之家良多。

緬懷音容,願夫人精神風貌長留此園,與樹同在,待到枝繁葉茂之日,後人見樹,如見其人。」

這棵樹叫「母親樹」,是子女對王桂荃永遠的緬懷。

 

真性情的女人特別可貴的地方在於,她們願意率先付出真心真意,並不試探計較世界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