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這個日子,全泰國的泰北華人都會「集體失蹤」?

 

 

 

 

每年到了三月底,泰國華人圈裡會出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很難找得到人來充當「中文導遊」。

 

為啥找不著人?

 

因為在三月的最後幾天,全泰國境內幾乎所有出身「泰北華人村」的華人同胞們,全都跑回老家「過節」去了……

 

 

這個「節」,既非中國傳統節日,也非泰國法定假期。

 

實際上,這是數十萬泰北雲南裔華人同胞們,原創自產的一個特殊節日。

 

這群華人,在大中華地區還有一個更讓人熟知的名字:「孤軍後裔」。

 

而這群同胞兄弟姐妹們所獨創的,在他們那邊幾乎比春節還要隆重的節日,正式的名稱叫做——「3·29泰北反毒青年運動會」。

 

 

在介紹這個「泰北嘉年華」的來龍去脈之前,請大家先來一起欣賞一段MV。由泰北本土雲南華裔「雲帥樂隊」演唱的《3·29的酒》

 

 

 

聽完這首頗有幾分「中國西南土味快手風」的泰北歌曲,相信大家對「3·29」是個什麼場面,已經有了一點直觀的認識。

 

接下來,咱就來簡單說說,這個「節日」的由來吧……

 

 

大家都知道,泰國華人,數以百萬計。

 

刨除二十萬人左右,最近十幾年才從中國大陸、台港地區移居泰國的「新華人」之外,泰國境內純度比較高,基本保留了中華語言文化特徵的「老華人」,大體可分為「海華」和「陸華」兩大分支。

 

所謂「海華」,就是祖先過番渡海而來,主要以潮汕同胞為主,客家人、廣西人、海南人為輔的華南華人,主要聚居於泰國中南部。

 

而「陸華」,則是百餘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中國西南地區陸路進入泰國的雲南裔華人。而這一群「滇系泰國華人同胞」中的大多數,其先祖都是在60年前來到泰國。

 

這群人,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國民黨孤軍後裔」。

 

 

1950年,在中國內戰將近尾聲之際,駐守雲南的國民政府軍「殘軍」退入緬甸,數次擊敗緬軍,在緬北建立了面積相當於三個台灣的「根據地」,伺機「反攻」。

 

然而,由於軍事和國際壓力,大部分「孤軍」最終撤回台灣,而留在緬甸的孤軍第三軍和第五軍,則在1961年輾轉進入泰國。

 

在泰北,這支實際上已不再從屬於任何一個中國境內政權的「中國軍隊」,成為了一支不請自來的「難民軍隊」,令泰國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泰國,既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驅逐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容留他們。

 

 

最終,遠道而來的「難民軍」,成為了泰國政府的「雇傭兵」。

 

在當時,泰國政府和弱雞的軍隊,既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料理從天而降的「國民黨孤軍」,也沒有足夠的戰力去清剿泰國北部活躍的紅色武裝(「苗共」和「泰共」)。

 

既然兩邊都搞不定,就讓他們相互對沖好了。

 

 

於是,泰國政府與孤軍指揮官達成協議,藉助國民黨孤軍的力量,清剿泰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左翼武裝。具有長期叢林游擊作戰經驗的孤軍,果然一出手便擊敗了盤踞山林的紅色武裝。

 

 

憑藉這一戰功,孤軍指揮官在曼谷宣誓效忠泰王,這支輾轉顛沛的「流浪之軍」終於獲得了在泰國境內合法居留的回報。

 

這就是「泰北孤軍」大致的來歷。

 

 

此後20年間,孤軍逐漸「解甲歸田」,拿著泰國政府頒發的特別身份證和「難民身份證」,成為了茂林深谷之中一個個半自治的村落社區。

 

 

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他們開墾農田,緝拿盜匪,收繳稅賦……甚至容留和參與罌粟的種植生產,以此艱難度日,度過了一代人的光陰。

 

到了1982年,由於一系列文藝影視作品的宣傳,中國人這才猛然發現泰北金三角居然生活著這樣一群「久未謀面」的同胞。

 

 

 

 

當時,已經經濟起飛的台灣、香港地區,開始大規模援助這群孤懸海外的同胞。加上泰國本土華人華僑的幫助,孤軍村落的生活水平和中文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如此,又過了一代人的時間,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泰北華人村落的發展水平已經超出一般的泰北鄉村。如美思樂之類的「網紅村落」,更已經化身為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達到了「小康」生活的境界。

 

 

 

到了2019年,想要在曼谷見到傳說中的「孤軍後裔」(或者他們自稱的命名——「泰雲南人」),實在是再容易不過。

 

隨著管制的放鬆,「泰雲南」的弟兄們已經可以自由在泰國各地務工,並享受與泰國公民幾乎完全相同的各項社會福利……反正比我們這些拿中國護照的「老外」們要自由得多。

 

再加上,數十年來泰北華人村在交通上與泰國社會相對隔絕,而當地教育又完全照搬了「民國范兒」滿滿的「台系」教材,因此在泰國境內各大本土華人族群中,泰北華人村落反而保持了濃度較高的中華語言文化特徵,成為了整個泰國最「華」的一群華人。

 

除了在中國長大的「新僑」外,全泰華人,就數「泰雲南」的同胞們中文說的最好。閱讀書寫毫無壓力,用台系「倉頡輸入法」打起字來飛快無比,一口雲南味國語讓你完全聽不出與國內雲南青年有何區別(反正我一個廣西人,是完全聽不出滇西普通話和「泰北國語」有啥不同)。

 

 

這群「泰雲南」弟兄們,國語滿級,泰語無礙,在KTV里能從中國民謠一路唱到泰國搖滾——這樣一來,他們就天生自帶了泰國境內最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於是,從台灣「錢淹腳目」經濟起飛的90年代開始,一直到大陸「大國崛起」遍地撒錢的2010年代,這群「國軍後裔」們可謂如魚得水,完全包辦了泰國華文媒體行業、中華餐飲服務業的半壁江山,更直接包攬了泰國中文導遊行業的九成天下。

 

每一個跟隨旅遊團來泰的中國遊客,肯定都見過一兩位來自泰北漢人村的「阿強」、「阿芳」、「阿X」或者阿什麼之類名字的泰國導遊。

 

而且,你要是問他們的真名,多半都姓「楊」(雲南特色)。

 

 

好了,搞清楚了這部分弟兄們的來歷,接下來該介紹一下「3·29運動會」了。

 

「3·29泰北反毒青年運動會」,簡稱「3·29青運會」,最早起源於1993年。

 

那一年,美思樂、茶房、萬養、聯華——四個泰北華人大村,共同在美思樂村舉辦了一場籃球友誼賽。

 

 

在當時,華人山村之間的公路交通還很落後,平日里十里八鄉難得聚一次。這一場籃球賽打下來,大家都覺得很盡興。四村大佬們一合計,乾脆把籃球賽擴大成了一個綜合運動會,並在第二年(1994年)正式在萬養村隆重舉辦了首屆「3·29青運會」。

 

在那個一沒智能手機,二沒電腦網路的年代,這麼一個同族青年歡聚一堂,策馬奔騰玩樂瀟灑的運動會,可想而知是有多麼地好玩。

 

於是,大家從此把這個運動會當成固定節目,一年一度,各村輪辦,就這麼給定了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運動會的泰北華人村落越來越多,大谷地、滿星疊、邊龍、老象堂、輝鵬……各大村落紛紛加盟入伙,最初僅有幾個代表隊參與的「四村聯誼」,沒幾年就發展成了一個有數十個村落,50多個代表隊出場的「泰北華人全民盛會」。

 

到了1997年,「3·29青運會」聲勢太過浩大,甚至一度引起了泰國政府的疑心。

 

結果泰國政府派出的泰語教師和泰國軍人觀察員,「監視」了一屆運動會後,發覺這群華人真的就是想好好玩一下,於是上報泰國政府「華人村落運動會毫無任何政治目的」,這才算徹底放下了心。

 

 

2005年,泰北弟兄們如火如荼的熱情,終於徹底打動泰國。

 

在那一年,泰國王室不但正式認可,而且大為鼓勵這場華人的「嘉年華」。詩琳通公主親賜獎盃,當地政府、議會也聞風而動,大力支持。

 

清邁當地禁毒部門,甚至豪爽地撥付了70萬泰銖巨款支持這場運動會,「青年運動會」也由此被冠名成了「公主杯反毒青年運動會」。

 

有了王室的加持、政府的資助、以及許多台灣民間機構的參與和贊助,這場土生土長的「運動會」更加風光無限,登堂入室了。

 

 

到2019年,這個「3·29運動會」已經開到26屆了。

 

26年裡,每逢3月29日,泰北群山華人村落里,青年老少,熱情高漲,翹首以待。

 

數千雲南裔泰北華人青年齊聚一個村裡,人聲鼎沸,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徹夜篝火。

 

2004年那一屆,哪怕遇上了熱帶風暴和森林大火,泰北華人也「照玩不誤」。

 

 

無數認識、不認識或者即將認識的華人青年男女,白天踢球、投籃、拔大河,晚上喝酒、唱歌、辦晚會,盡情宣洩享受著無處安放的青春與蓄勢待發的荷爾蒙。

 

那場面,那架勢,遠比春節、元旦乃至宋干節,都要更加熱鬧而歡樂幾分。

 

 

實際上,「3·29」早已不只是一場運動會。

 

它是一場歡沁熱烈的節日,一場異彩紛呈的遊園,更是一場嗨翻天地的「本土嘉年華」,和一次充滿無限可能的「青年聯誼會」。

 

它從一場比賽,變成一次狂歡;從一場狂歡,變為一個節日。

 

 

它的存在,深深嵌入了80后、90后泰北華人的生命記憶之中。無論是身在故土,還是四散天涯,他們都會在這一天來臨時,拋下手頭的一切雜務,踏上旅程,返回家鄉,與久未謀面的故友相逢,與千里之外的故土相擁,與離別已久的友誼、青春、歡樂,再來一次名正言順的春夜大狂歡。

 

所以說,唱的是《3·29的酒》,不是《3·29的球》。

 

白天打個球,晚上去喝酒——這麼好玩的「民族節日」,誰願意錯過啊?

 

 

2019年的3·29運動會,幾天前剛剛結束。

 

儘管曼谷是一個燈紅酒綠的城市,但是依舊和往年一樣,許多我認識的「泰雲南」朋友都還是「按時」地從曼谷城裡消失了。

 

想必,前幾天泰國各大旅行社,又為導遊們的集體消失而苦惱了一番。

 

想必,那一夜泰北夜豐頌府的「黎明新村」,又是一派燈火不夜,漫天歌飛的熱鬧光景吧……

 

 

泰北「孤軍後裔」的歷史,是一段充滿曲折與艱辛的過往。

 

但是,在篳路藍縷的曲折之畔,這些同胞們依舊為自己締造了一個彌足喜慶的收尾,拼搏出了一個值得驕傲的現在,開闢了一個堪稱光明的未來。

 

儘管,老一輩「孤軍」已然凋零,新一代的「泰雲南青年」已經完全成為了與我們擁有著同樣面孔,操著相似語言的「最熟悉的泰國人」。

 

但是,每當我們看到他們生機勃勃的故事,

 

每當我們與他們把酒言歡地廝混,

 

每當我們靠著他們這些中泰之間的「跨界大佬」,帶領我們這幫泰國的異鄉人去滲入和讀懂這個國家時——

 

所有關於國籍和身份的區隔,似乎都在一個「同胞」的名目之下,變得前所未有地模糊。

 

 

無論是中,是泰,還是中泰混雜;無論是生、是熟,還是長久的相處中生出滿腹牢騷。

 

對於這些「生活在泰國的雲南人」,或者「流淌著雲南血液的泰國人」,我們依舊感嘆於他們的堅韌,團結,生生不息的延綿,以及那在「3·29」的酒杯之中,有聲有色的綻放。

 

哪裡有中華兒女,哪裡就有生機盎然的節日。

 

以後得找個日子,去體驗一下那傳說中的3·29。

 

泰北群山之間,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的,最年輕而熱鬧的「華人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