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兩件事讓我們知道:與厲害的人相處時,不要做兩件事

曹操,字孟德,在三國時期,曹操那也是一方的霸主。如果要說曹操的發跡史,確實是挺艱難的。曹操本是一個官家子弟,但是身處亂世的他並不甘心守著家裡的祖業生活。於是曹操決定好好的去打拚一番,就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這亂世拼搏的一塊料。這一試,還真別說,曹操就是這麼一塊料,而且他在最後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魏國的建立。曹操用兩件狠事告誡我們:跟厲害人物交往時,這兩種事儘量不要做。 

曹操為何要殺匈奴使者?

這件事是出自《世說新語》:有一次匈奴派使者來拜見曹操,可曹操卻發了愁。皆知匈奴對漢朝造成過很大傷害:可謂是一部兩漢史,就相當於漢朝跟匈奴的鬥爭史,哪怕到了三國時期也是這樣,對匈奴有天然的戒備心,這是沒法改變的。

曹操由於身材矮,長相對不起觀眾,又是他第一此接見匈奴使者,曹操很沒自信,怕鎮不住對方,讓對方產生輕視。所以曹操選定了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者,因為崔琰長相威嚴,身材高大,還是大知識份子,而他則站在崔琰身邊,抱著刀充當「保鏢」。

接見很順利,等匈奴使者回到驛館後,曹操便讓人去問問,匈奴使者對曹操(崔琰),有啥印象,是不是被震住了!消息傳來,匈奴使者說:「曹丞相(崔琰),雅望非常,一看就是位涵養高,文化高,水準高的人,但真正的大英雄卻是他身邊的那位保鏢(曹操)。」曹操二話不說,便在匈奴使者的回程路中,派人殺掉了這使者!

顯然,匈奴使者被殺,就是因他最後多了一句嘴,說出了「捉刀人」(保鏢)才是真英雄。站在曹操角度上,這是不可饒恕的大錯。因為曹操幹這件事,就說明了曹操心虛,甚至帶有自卑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讚美還是否定曹操,都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是第一次見面,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發表評論,而是裝傻(守拙)!關於誰是英雄,誰有「雅望」,那是回家後門一關去說的事。再說身處厲害人物身邊,也不是顯露自己水準是時候。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更不要說,雙方還互相猜忌等外部因素了。

這便引出了跟厲害人物交往時,第一種不要做的事,就是讚美和否定強者,其實都沒有什麼意義,人家聽得太多了。 尤其是第一次交往時,身為弱者要懂得「守拙」(謙遜),儘量不可賣弄!

曹操為何要殺周不疑?

周不疑是如曹沖一樣的神童,跟曹沖關係非常好。周不疑的事蹟,存於史冊是主要有兩件。第一件:有一次出現了「白雀瑞」,這對曹操來言是一個好消息,所以便讓許多文人雅士做詩詞讚頌。周不疑小小年級,也立刻寫了篇,讓曹操大為吃驚。

第二件:曹操征討烏丸時,攻擊柳城受阻時,又是周不疑給曹操畫攻城圖,並說出了十條計謀,使得曹操拿下了柳城。(這應是他16歲時)

但哪料轉過年來,西元208年,曹沖便病逝了。曹操再看周不疑時就總是難受,便要殺他。曹丕連忙來勸,結果曹操卻說:「這個人不是你曹丕有能力駕馭的。」隨即命人刺殺了周不疑,那時才17歲。

曹操殺周不疑的理由,顯然是在為曹丕除隱患。所以曹操非要殺周不疑,應是他介入到了曹操家事之中。因為他跟曹沖的關係非常好。所以這就引出了第二種不要做的事。

厲害人物的家事或其他重大事情,若非必要,儘量不要介入,因為這些事裡面,牽扯的關係錯綜複雜。可謂是走錯一步,甚至錯說一句都後果嚴重。所以要懂得「守位」,即,明白自己的位置,儘量不要越位行事。

而周不疑的第二件事,替曹操謀劃攻下柳城,其實就是一件越位的事情。這反應出周不疑的非凡才華同時,也使得曹操看出了這人不安分。這自然就出現了兩個極端情況,其一,從天分和才華上考慮,重點培養,留給下一代!其二,從不安分上考慮,這是一個危險分子,下一代能否鎮得住?

看到這兩種選項,其實也就明白了曹操為何對曹丕說那句話,並非要殺周不疑。所以厲害人物雖都普遍愛惜有才華的人,但問題是,厲害人物通常都會建立的一套體系,那麼他是否歡迎,衝擊這套體系的「有才華的人」嗎?這才是關鍵。故而在這種情況下,「守(住)位(置)」(如司馬懿),便成了最穩妥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