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都會教孩子「學壞」(強烈推薦)

當孩子從冰箱里拿出一個雞蛋,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會對孩子吼道:

 

「別玩雞蛋了,會碎掉,放回去!」

 

但最近看了一個視頻,才讓我知道,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毀掉一個孩子。

 

-01-

 

這是世界著名天文物理學家、作家Neil deGrasse Tyson的一個演講。

 

他在演講中說,當孩子從冰箱里拿出一個雞蛋,讓孩子們發現雞蛋落下去會碎,這就是一個物理實驗。

 

而進一步讓雞蛋破裂,讓孩子明白雞蛋能孵化成小雞,這又變成了生物學的範疇了。

 

他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具備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力,總喜歡做一些具有「破壞性」的事。

 

他建議,父母不要對孩子的搗亂、搞破壞,給予否定或者制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理解客觀世界的慾望,驅動著他們去不斷地探索世界。

 

瑞士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兒童就是科學家,雖然嬰幼兒還遠沒有達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們卻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備發現世界的眼睛。」

 

經常聽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是破壞大王,卻忘記搞破壞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育兒心理專家葉壯在《21招,讓孩子獨立》中也指出:

 

「2~9歲是孩子搞破壞行為的高發期,孩子們在這個時間段特別熱衷於撕東西、扔東西、拆東西,似乎永遠不會消停。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難以自抑地『搞破壞』,其實是因為強烈的好奇心。」

 

沒有好奇心的孩子,連上帝也救不了,讓孩子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雖然會給父母帶來很多麻煩,但卻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小看一個愛搗亂的孩子。

 

-02-

 

16世紀末,一個名叫詹森的眼鏡商人,發現了現在的望遠鏡。

 

讓人驚訝的是,他發明望遠鏡的靈感,竟是來源於兩個兒子。

 

受父親是眼鏡商人的影響,兩個兒子與眼鏡結下了不解之緣,眼鏡常常是他們的玩具。

 

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不滿足於把眼鏡當做玩耍的道具,想進一步拆分它們。

 

說干就干,兄弟倆把眼鏡拆成若干個凹透鏡和凸透鏡,還把它們分別裝在一根鋼管的兩端。

 

接著用裝有鏡片的鋼管對準書本,驚喜地發現書本上原本密密麻麻的字,竟變得清晰可見。

 

不明白怎麼回事的兄弟倆,還做了很多嘗試,把鋼管對準遠處,差點嚇了一跳,因為明明很遠的東西,不知怎麼在鋼管里就近在眼前。

 

想一探究竟又無計可施的兄弟倆,只好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沒有對孩子的破壞行為生氣發火,也沒有對孩子的發問不理不睬,而是試著用鋼管向遠方觀望,發現真如孩子們說的一樣。

 

在兒子的靈感啟發下,他就動手製造出一架「望遠鏡」,著名科學家伽利略就是在這基礎上製造出了科學望遠鏡。

 

看到孩子搞破壞沒有阻止,反而因為孩子發明瞭望遠鏡,聽著是不是不可思議。

 

畢加索說:

 

「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孩子好奇的目光,常常驅使他們看到比成人所能看到的東西更多。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維持家裡的整齊有序,為了減少自己收拾殘局的麻煩……

 

當孩子做出某些看似有「破壞性」的行為時,會勒令禁止孩子做這做那,卻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小破壞,背後蘊藏著大奇迹。

 

-03-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每個孩子都會搞破壞,父母們必須正面對待孩子們隨時發生的破壞行為。

 

2018年,浙江衢州高中生饒依珂,獲得第18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

 

令人讚歎的是,這一殊榮,全國僅有3個名額。

 

接受媒體採訪時,當被問及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她回答說:「因為父母支持自己的愛搗亂。」

 

小時候的她就是很多父母眼中的熊孩子,喜歡拆玩具,到處搞破壞。

 

下到拖地的拖把,上到房頂的電燈,好奇的她,總是動手拆一拆、裝一裝。

 

別的父母遇到這些情況,可能就要暴打熊孩子一頓,可饒依珂的父母不僅不阻止,還會手把手教她。

 

《憨豆先生》的製作人約翰·勞埃德曾說:

 

「世界上沒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東西了。」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輕鬆的,讓處於好奇心年紀的孩子,不再調皮搗蛋,消耗的可能是孩子的未來。

 

還記得2004年曾轟動一時的「哈佛大學拒絕了164個SAT考滿分的中國學生」的事件么?

 

對結果不滿的家長向學校討說法,學校只給出這樣的解釋:

 

「您孩子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

 

滿分都不入哈佛的眼,那哈佛大學究竟青睞什麼樣的學生?

 

其實早在2010年的中外校長論壇上,哈佛校長陸登庭就給過答案:

 

 「哈佛需要知道一個學了很多知識的學生,是否也具有創造性;

 

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求新的領域,是否有廣泛的興趣……」

 

創造性、求知慾、廣泛的興趣……哈佛校長所提到的,好奇心無疑是具備這些能力的關鍵因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

 

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彆強烈。

 

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世上本沒有缺乏創造力的孩子,可父母一味地把孩子的「探索力」當「破壞力」,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無形中就是切斷了孩子今後自由飛翔的翅膀。

 

-04-

 

曾有人採訪一位在醫學領域有過重要突破的科學家。

 

當被問起,為什麼總會有這些超乎凡人的奇思妙想?

 

他說:

 

「其實,這和我小時候,母親對我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次我踩著椅子從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不小心,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很快母親聞聲而來,但驚訝的是,她並沒有對我大叫大嚷,也沒有懲罰我。

 

而是說,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不如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我聽母親這樣說,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后,母親對我說,羅伯特,現在你必須把它打掃乾淨了。

 

我選擇了海綿,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

 

接著,科學家又說:

 

「等我們打掃完之後,我母親說,現在我們重新把瓶子裝滿水,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

 

我很快就發現,雙手抓住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滑掉了!」

 

說到這裡,人人都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明智的母親。

 

很多父母會因孩子打破一個花瓶、灑了一地水、弄髒新衣服,而遷怒於孩子。

 

然而花瓶碎了、地板髒了可以再買、再擦,可孩子的好奇心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愛因斯坦說:「神聖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是很容易夭折的。

 

面對因為孩子拆掉金錶而大發雷霆的一位母親,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制止道:

 

「與其把孩子暴打一頓,不如把金錶送到錶行,請師傅修,讓孩子在一旁看。

 

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所以,給予孩子 「搞破壞」的機會,甚至陪著他們一起「破壞」。

 

在「破壞」的過程中,和他們一起去發現、體驗、探索這個世界,這,才是很多父母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