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老人一棟別墅「抱團養老」,不靠子女,靠自己!你怎麼看?

2017年,杭州有這麼一群老人,他們同住在村裡一棟小別墅里,每天一起逛街買菜、跳舞、打麻將,如同多年老友。

 

他們並不是親戚,也不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他們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約合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有了問題互相照應。

 

他們這種養老形式,叫做「抱團養老」。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其實國外早就有了。

 

 

美國老年版「老友記」

 

美國德州有四對夫妻,他們在退休后,居然拋開子孫,任性地合資買了一塊地建房子、種樹、散步、旅行……開啟他們的養老新生活。

 

這四對夫妻年輕時就已熟識,因為工作忙,平時相聚的次數屈指可數。隨著各自孩子的長大,他們開始意識到「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於是幾個老朋友一拍即合,決定「抱團養老」。

 

 

如今,他們8人住在精心打造的大房子里。每天早晨,在鳥鳴聲中醒來,穿著拖鞋,在清新的空氣里,敲響旁邊的門,喊朋友們一起做早餐、鍛煉身體,順便計劃一下白天去哪裡玩。

 

每一天都過得愜意而舒適,如同在上演老年版「老友記」。

 

日本閨蜜團「個個Seven」

 

前段時間,日本NHK電視台播出特別節目《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記錄了7位老奶奶的日常生活。

 

7位奶奶由於各種原因,目前均處在單身狀態,平均年齡近80歲。10年前,7人各自買下了同一棟公寓的不同單間,開始了同居養老生活。

 

 

最先提出同居養老計劃的人是78歲的村田幸子奶奶,她召集了7位對同居養老感興趣的老人,組建了一個「新家庭」。

 

這些老人中有的相識多年,有的以前根本沒見過。她們之間唯一的共同點是,就是都因為工作、婚姻動蕩、自我選擇等成為了老年「單身貴族」。

 

10年的同居生活過去了,老人們在生活上相處十分融洽:家裡沒茶葉了,一個電話,隔壁姐妹包郵送到;出遠門沒人澆花了,打個招呼,姐妹幫你照顧花草。

 

每個老人的家裡各處,都裝了SOS求救電話,便於相互之間聯繫、幫助。在2018年初,71歲的川名紀美奶奶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頭痛,就是撥打了SOS電話,讓田矢奶奶趕去救助。

 

 

她們為自己這個姐妹團取名為「個個Seven」,意味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又結伴在一起互相照顧、取暖。在她們看來,養老並非集體等死,而是有尊嚴地活到最後一刻!

 

中國式「抱團養老」

 

精裝修500平米大別墅、一方魚塘、半畝菜園、每個卧室都配有衛生間……這是79歲的朱榮林和74歲的老伴王桂芬在杭州餘杭長命村的家。

 

這麼大的房子,是前幾年兒子專門為了孝順二老而蓋起來的,可惜兒子在城裡工作,常年不著家,年邁的二老住在空空蕩蕩的大房子里,難免會覺得有些孤單。

 

朱榮林夫婦的大別墅

 

2017年,老兩口突發奇想開始出租自己別墅,相邀年紀相近有共同語言的人住進家裡。於是,一群原本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聚集到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開始摸索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抱團養老。

 

如今,這棟「豪宅」里前前後後已經入住過10多位老人,他們選擇這裡的原因很多:環境好、吃的好,不願住養老院死氣沉沉。

 

老人們平日里的消遣活動也很豐富,一同下棋、釣魚,唱歌、種菜,打麻將,跳舞等等……而同村的人對他們的生活也都紛紛表示羨慕不已,甚至有不少城裡的年輕人,也想著加入到他們當中,和老人們共同享受一段「神仙般的生活」。

 

 

「抱團養老」意義何在?

 

1988年,我國將農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

 

聯合國規定,凡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 7%以上,或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 10%,就屬於老年型國家或地區。

 

按照這個標準,我國從 2000 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隨著社會進步和老齡化程度加劇,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約佔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

 

這意味著全世界每四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

 

這些老人中,有的可能是無兒無女獨身一人「孤寡老人」,有的可能是兒女闖蕩在外獨自生活的「空巢老人」,但是,他們其實都希望有意義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

 

參與「抱團養老」的老人,認為這種養老方式給他們帶來了以下好處:

 

1

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

 「其實我們都這把年紀了,最渴望的是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有老人這樣說。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照顧兒女長大成家后,很多老人的生活依舊圍繞著兒女轉,幫煮飯、幫帶孫子,家裡一有點什麼事兒,比如一個出差了,或者一個去學習進修了,老人們就得被「請」去幫忙了。

 

雖說也是正常情況,但有的老人還是想趁腿腳還利索,過點屬於自己的生活。

 

2

減輕孩子的負擔

老人們心裡都特別清楚,這一屆的兒女是靠不住的,不是說他們不孝,而是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時想盡孝都顯得有心無力。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另闢蹊徑,開始嘗試自助式的抱團養老,以便在老了以後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生活質量。

 

3

排解孤獨、安全保障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一起喝茶、吃飯、種花、旅行。共同承擔生活成本的同時,也慰藉了精神上的空虛。

 

平時有活動,排解了孤單,而突發病情時,也便於尋求幫助,在老人們看來,這樣人性化的養老模式以後會越來越普遍。

 

關於「抱團養老」的思考

 

同住一屋,食物一起吃,活動一起參與,這樣的方式看似很完美,但其實也需要考慮很多現實問題。

 

杭州朱榮林夫婦發起「抱團養老」后,他們的「豪宅」前前後後已經入住過10多位老人。相見好,同住難,同居式養老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夢幻完美。

 

1

金錢問題

杭州那棟「抱團養老」的別墅里,房租水電和每頓餐費都是需要分攤的,但錢總是一個敏感問題,而老人們的大多紛爭也與此有關。

 

有住房的老人怕冷,又覺得空調太奢侈,買了烤火器來用,卻被其他老人投訴說偷電,建議每個房間單獨放個電錶;有的幫忙買菜,要求報銷車費,因為分攤的只有餐費,他們的路費就白出了……

 

2

交流問題

老人們各自的家境不同,但各自的脾氣性格基本都已經固定,驀然跟陌生人交朋友,有時候並不是很聊得來。

 

同住一屋的老人,有的經常躲在房間不出來;有的作息時間跟別人有所不同;有的不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各自的性格,各自的行為,催生出一系列小矛盾。

 

紮根「抱團養老」的杭州別墅,有人搬出來,也有人搬進去;有人說這種養老方式好,也有人詬病它。

 

很多人可能忘了,老年人和所有人一樣,他們有尊嚴、有夢想、有需求,也想要過上有意義的人生,這一點即便走到生命的最後一段,也不會改變。

 

有人喜歡伴著兒女,幫兒女做點家務活,減輕他們的負擔;有人想要過自己的生活,約上三五知己,去自己年輕時沒去過的地方遊玩。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尊重他們的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