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這個!」當孩子開口要玩具,你的第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我家娃總喜歡提各種無理要求。比如,媽媽我要爬欄桿,媽媽我要踩泥坑,媽媽我要吃巧克力冰淇淋,媽媽我要喝可樂,媽媽我要去湖裡玩水……想買玩具,要求得不到滿足,就開始在公共場合倒地打滾,怎麼辦?怎麼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真是件頭疼的事。拒絕孩子,是門藝術。

週末,表哥組織了一場家庭聚會,吃完飯,大人們湊著一起打麻將,為了防止熊孩子們搗亂,我提出帶他們去超市逛逛。

到了超市,孩子們直奔琳琅滿目的玩具區,我答應他們每個人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

小外甥的眼睛裡都在冒小星星,用討好的眼神看著我說:「大姨,我想買這個,還有這個,還要那個小車車。」

大侄兒呢,一直在勸說小表弟:「這些玩具都貴,買太多家裡就會變得很窮,沒有飯吃。」

親戚家的孩子,沒有任何興奮度,即使我一再強調,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帶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她卻很懂事地說:「不用了」。

最後,小外甥撒潑賣萌選了兩個自己喜歡的小汽車。

大侄兒挑了很久,一邊選一邊問我價格,最後就買了個最便宜的玩具水槍。

另一個親戚家的小姑娘,全程乖巧地站在一旁,沒有買任何玩具。

爸爸,我要這個玩具車,我還要這個飛機

媽媽,我還想吃這個巧克力!

奶奶,你給我買,你快給我買。

……

當孩子想買這個玩具,想要那個零食的時候,總會和爸爸媽媽提出各種要求,這幾乎是每個家裡,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

當孩子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

不同的回答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粗暴頻繁地拒絕,「懂事」的孩子心裡苦

據說,親戚家的小姑娘以前只要出門,就要買玩具。

為了「治」她這個「毛病」,家裡人達成一致,只要她要求買玩具、零食,無論為什麼,必須果斷拒絕。

在說了N個「不」,拒絕無數次之後,小姑娘子張口就要玩具的「病」倒是好了,可也成了一個再也不開口要買東西的孩子。

想著這個「懂事」的孩子,站在一堆玩具面前的冷淡表情,我始終是覺得很心疼。

總是被拒絕的孩子,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的認知,長大以後,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內心像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

二是壓抑的老好人,只會考慮別人的需求,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怕悲劇重演被拒絕。 只付出,不索取,生活沒有幸福感。

親戚家的孩子,並非是不想要玩具。可是,她怕我花錢, 她努力在所有人面前表現出乖的一面,掐滅了自己需要的火苗。

這樣不給人添麻煩的孩子,常常會被誇懂事。但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

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

妹妹因工作忙,陪伴小外甥的時間少,出於補償心理,基本上對於孩子是有求必應。

小外甥喜歡奇趣蛋,她網購了一箱子。

小外甥迷戀佩奇,她就各種佩奇往家裡買。

小外甥說飛機好看,隔幾天家裡就是各式各樣的玩具飛機。

表妹家的客廳,永遠是收不完的玩具,而小外甥永遠有想買又買不完的玩具

心理學上有一種「棘輪效應」,說的是,棘輪和棘輪之間,通過相互咬合運作,帶動整個機器的運轉。棘輪的運動方向只有一個,只能不斷地朝前走,無法後退。

總是被滿足的孩子,心裡會有一種「棘輪效應」,父母滿足的越多,孩子的要求越多。

妹妹和小外甥,無疑就是這不斷朝前,無法後退的一雙「棘輪」。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 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用哭窮拒絕孩子,是在「飲鴆止渴」

有的父母擔心一味滿足孩子會把孩子慣壞,可又不想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他們哭得撕心裂肺。

於是走悲情路線,對孩子去哭窮,說家裡沒有錢,才沒法總是滿足他們的要求。

一旦孩子被哭窮,可能就會降低自己的喜好,會選擇「退而求其次」,沒有辦法獲得真正的滿足。

                       

   

   

父母的哭窮,還會讓孩子有自卑感。

心理學家認為,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

父母不斷強調自己家裡窮,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自己始終不如別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大侄兒就是一個被哭窮的孩子,所以在選玩具的時候,一直不停地詢問價格。

對孩子哭窮來拒絕孩子買玩具等要求,就是在「飲鴆止渴」,會留下難以修復的「後遺症」

《遊戲力》一書中曾寫道: 每個寶寶生來都是帶著一隻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裡面填滿『愛』與『親密』

可父母在為孩子「續杯」的時候,也 要講究方法,才能不會讓杯子過於滿,也不至於讓讓杯子過於空。

當孩子開口要買玩具、要吃零食、要看動畫片時,父母的回答很重要,就算是拒絕也該花一些心思,才不至於讓孩子「受傷」。

先肯定,再否定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說:「頻繁對還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了門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如果孩子要買的玩具很不合理,那麼父母可以先肯定,可以這樣說:「這個玩具的確很有意思,可是,它太複雜了,等你大一點,媽媽再給你買。」

父母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解釋為什麼現在不能買,告訴實際的原因,孩子或許會失落,但是,不會留下心裡的創傷。

因為孩子心裡明白,父母還是愛自己的。

為孩子所愛而買單

和孩子相比較,父母的消費會更加理性。

比如,有的玩具價格太高,父母可能就會權衡一下,和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你可以挑選別的東西。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父母們儘量滿足孩子的喜歡,而不是一味用價格去衡量玩具的價值。

正所謂「千金難買我喜歡」,如果孩子總是被灌輸,某個東西價格太貴,而去買一個便宜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隱藏自己內心的喜歡,而去買一些所謂便宜的,但是,卻難以讓自己歡喜。

有規則的愛才最好

不管家庭條件如何好,琳琅滿目的玩具也不可能都抱回家, 在孩子三歲之後,父母就可以用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關於買玩具,我和兒子之間也有規定,一個月只能買兩樣玩具。

每一次買了玩具之後,我都會當著他的面,在檯曆上畫一個圈。

當然,有時拒絕也是我的緩兵之計。

一般情況下,拒絕三四次以後,我都會順著兒子的合理要求,答應他一次,讓他有一個期盼,懂得我開的不是空頭支票。

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的信任與期盼,最後築成了我們密不可分的親子關係。

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

當我們的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向父母或者他人提要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當你的孩子提出要求,請記住,不要粗暴的拒絕,也不要一味的滿足。

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要求,建立規則,引導和説明孩子去思考更多的因素,讓孩子學會去解決矛盾,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小小的要求,父母一句話的回應,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