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倫生涯季後賽場均僅22.5分,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在70年的NBA歷史裡,如果想找一個超巨的名字來代指得分的話,那麼應該沒有比威爾特-張伯倫更合適的名字了,歷史上最強的得分機器,沒有之一。但你知道,張伯倫季後賽場均得分只有22.5分嗎?

在得分這一項統計上,張伯倫一個人幾乎就等於所有。NBA單場得分前十的排名里,張伯倫一人占據了6個位置,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單場100分。整個職業生涯,他有118場單場得分50+的比賽,另外,他還曾單賽季場均拿到50.4分和44.8分,職業生涯的14年過後,他的場均得分最終停留在了30.07分,這個數字僅次於喬丹排在NBA歷史第二。

但是,來到季後賽的張伯倫,就好像突然被下了迷藥一樣,得分變得手軟起來。生涯160場季後賽,張伯倫場均得分只有22.5,這個數字在所有出戰過至少10場季後賽比賽的球員里只能排在第36位。同樣拿喬丹來做對比,幫主職業生涯在常規賽場均可以拿到30.12分,而季後賽的喬丹則更加勢不可擋,可以得到33.4分,排名歷史第一。

很多人心中有一個疑問,是什麼原因讓張伯倫的季後賽得分下滑如此之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第一個繞不開的原因,就是NBA季後賽的特質。到了季後賽,比賽節奏會放緩,對陣雙方的針對性會變強,防守強度也會相應的提升,這一點變化會讓很多球星在季後賽中的得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張伯倫當然也是這個變化的犧牲者,他職業生涯常規賽里,一共有32場得分超過60的比賽,而在季後賽中,張伯倫從來沒有過60+的得分。

難道僅僅一個季後賽和常規賽的區別就將張伯倫徹底限制了?顯然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他自己的轉型。

實際上不管是常規賽還是季後賽,張伯倫的職業生涯都清晰地分為兩個階段,職業生涯前七年,張伯倫常規賽場均可以爆砍39.6分,他連續拿了7個得分王,單場100分、單場73分,全部發生在這七個賽季當中;

那七個賽季,季後賽的張伯倫同樣不可阻擋:在1960年,張伯倫第一年打進季後賽,就在面對錫拉丘茲民族隊和凱爾特人隊的兩輪系列賽中兩次砍下50+, 2年後的季後賽,再次面對民族隊,他砍下了職業生涯季後賽最高的56分。那7個賽季中,張伯倫的季後賽場均可以砍下32.8分,4次單場50+。

然而,這些高分的季後賽表現,並不能給張伯倫帶來除了占據得分榜以外的任何成就。在這7年中,張伯倫別說拿到總冠軍了,他甚至從來沒有拿到過分區冠軍。

在這7年裡,他2次首輪被橫掃,1次沒有進入季後賽,確實是夠慘的。7年只打過52場季後賽,張伯倫開始痛定思痛。

於是轉型出現了, 在1966-67賽季,張伯倫意識到了個人攻擊沒法走到最後的事實,從自己職業生涯的第八個賽季,他開始了痛苦但極其果斷的轉型,張伯倫不再專注於得分,而是開始用自己的傳球和牽制力,串聯球隊的進攻。那個賽季,張伯倫的場均得分從33.5驟降到了24.1,助攻卻從前一個賽季的場均5.2個漲到了7.8個。

效果馬上就有了,在那個賽季的季後賽中,張伯倫帶領當時的76人隊,首輪3-1淘汰辛辛那提皇家,分區決賽4-1淘汰凱爾特人,總決賽4-2擊敗舊金山勇士,拿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冠軍。那年的季後賽,張伯倫在15場比賽里,場均拿到21.7分29.1籃板9.0助攻。

奪冠後的張大帥發現這條路是真正可以走得通的,於是他徹底讓自己轉型做了一個組織型中鋒,接下來的67-68賽季,張伯倫更是一場均8.6個助攻,拿到了常規賽的助攻王。

轉型後的張伯倫,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後7年,他一共打了101場季後賽,這幾乎是他前7個賽季的2倍,他也先後拿到了2個總冠軍。

職業生涯晚年的張伯倫得分變得更低,生涯最後2個賽季,他季後賽場均得分分別只有14.7分和10.4分,這對他生涯季後賽場均分有不小的拉低,但他卻在場均14.7分的那個賽季,跟隨湖人隊拿到了生涯的第二個總冠軍。

退役後的張伯倫還曾出戰過職業排球的比賽,對於他來說,也許真的是已經嘗遍了NBA百味,也許職業生涯季後賽場均得分註定沒辦法排在歷史的前列,但是對他這個曾經站在得分榜獨孤求敗過的人來說,真的不算什麼大事,這種毅然轉型的魄力和對傳控理解的天賦,恐怕是張大帥留給後人,一個更加難以企及的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