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被現代電視劇毒害不輕,古人真是智慧無窮

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場景,有人在房間談話,外面有人偷聽,就會用手指頭捅一指窟窿,能偷偷看見裡面的人,聽他們說了什麼。但是古代真的是用紙糊窗戶嗎?在紙發明之前古人用的是什麼糊窗戶呢?

中國古人可謂是智慧無窮,連一個小小的窗戶紙也是經歷了許多朝代的變化,才變成了我們今天玻璃窗戶。在先秦時期,古代並沒有紙,連寫字記事都在骨頭、絹布或者竹簡上,更不要用紙來糊窗戶了,所以那時候的窗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普遍的深,為了防止雨打進來,有錢人家會用動物的毛皮,或者布匹來當作窗戶紙,沒錢的就乾脆不擋或者用茅草胡亂的擋一擋就行了。

當東漢蔡倫將造紙技術改進以後,紙更薄更透明了,但那個時候的紙很貴,普通人買上一張紙都不容易,更不要說拿它糊窗了,因此當時只要用紙粘窗的都是大戶人家,而且這種紙不是普通的紙,一般都會用油給浸濕,這樣才能跟好的防水,跟油紙傘的原理是一樣的。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很有韌勁的紙,這種紙即可以書寫,也可以用來糊窗,非常堅韌不易破損,許多的大戶人家都開始用這種紙。但對於平民來說,還是用不起,於是就有了一種用竹子裡面白白的東西提取出來的東西做成紙來使用,或者直接用木板裝卸來照明和禦寒。

到了明朝的時候,古人更是想出辦法,用透明的礦物材質作為窗戶紙的原料,比如石英、某些貝殼作為原料,這種有專門的名稱叫做明瓦,將這些材質打磨成一個個整齊的形狀,直接可以鑲嵌進窗戶的縫隙中去,畢竟古代的窗戶也是描龍畫鳳,一個個精緻的小格格,能很好的鑲嵌這些石頭,而且這個好處就是直接可以抵抗那些大風天氣,不易破。想用紙糊的畢竟不太牢固,而且造價跟不必這中的低多少,對於窮人而言,根本享受不上這種待遇。

而到了最後一個朝代的時候,大清的皇帝也是很會享受直接用的造價很高的絲質棉紙來裝飾宮殿,這種雖然造價高,但是卻很耐用,而且透光性很好。晚清時期玻璃開始流傳到中國,明代的明瓦就被淘汰了,基本上都開始使用開了玻璃,但是普通老百姓開始用紙了。因為玻璃的傳入是個個別事物,普通老百姓也是用不起的。不過,一件生活中這麼小的事,卻是用古人的大智慧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