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修行人不可輕慢,3個故事告訴你因果!

真修行人不可輕慢,3個故事告來自觀世音菩薩

01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公案。

賓頭盧尊者是證果的阿羅漢。國王優填王是尊者的護法,對其很親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禮拜供養一次,賓頭盧尊者都是坐在那裡接受國王頂禮。

然而,優填王有一位不相信佛法的大臣,挑撥說:「國王,您對這位下賤人那麼恭敬,但他對您太輕慢了,坐在那裡起都不起來一下。」

國王回答這位大臣說:「這樣,明天清早我再去,如果他還是不起身,就把他砍了。」

話是攔路的虎,很多人就是這樣,經不起旁人的挑唆,自心的惡被人一挑就出來。

於是,他們真的就準備這樣幹了。

第二早上他們去的時候,因為尊者有六種神通,立即就知道他們的意圖了。

尊者思惟:今天我起不起座來迎國王?如果不起來,他要砍我的頭,傷害我的生命,他就要下地獄;但如果我下禪床去接他,他又可能會喪失王位。

因為這是一個不好的緣起,國王會因為這個而快速耗損福報,緊接著惡報就會臨頭。

尊者在這兩者間掂量了一下,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讓他喪失王位也不能讓他下地獄。

優填王快到達時,尊者一反常態地前來迎接他。

國王感覺很出乎意料,就問道:「你今天怎麼跑來迎接我了?你原來可不是這樣的。」

尊者坦率地說:「國王您今天是抱著噁心而來,我如果不來迎你,你要害我的命。於我倒沒有關係,但你會因此下地獄;如果我來迎你,你會失去王位。我考慮了一下,還是下來接你為好。」

國王聽尊者說完后,並不真的相信自己會喪失王位,但也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就趕緊回去,修繕城池,準備糧食柴薪等物資,集合軍隊,全都進入戒備狀態,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結果,一天、兩天過去了,乃至到第七天了,都沒有發生什麼事,國王就說:「天下太平,哪會失去王位啊!沙門打誑語!」

於是放鬆了警惕,帶著宮女到恆河去遊玩。

就在沐浴之時,剛好碰到慰禪國的波羅殊提王為了一顆出水寶珠,去征伐摩竭陀國(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國家),但卻攻打不下。頻婆娑羅王得知他們征戰的目的后,就說:「你撤軍,我可以把這顆寶珠送給你!」

慰禪國國土乾旱,很需要這顆出水寶珠,他們看目的已達成,於是就撤軍了。

撤軍之時,波羅殊提王正好聽到恆河邊有歡笑的聲音,就派偵察兵前去察看。偵察兵回來報告說這是優填王跟他宮女在遊玩嬉戲。

波羅殊提王知道優填王懂馴象術,就故意放一頭白象出去誘惑他。優填王一看有一頭白象,很明白該怎麼抓,就彈著琴,向象靠近。沒想到在走近時,卻被埋伏在一旁的守象人給抓了。

優填王被帶回慰禪國,遭受鎖腳囚禁,長達七年之久。

再回來,王位早就易主了。

所以,如果輕慢修行人,尤其是輕慢證了果的聖人,是有很大的因果的。反之,就會得很大福報。

學佛人,當你了解因果這件事時,就該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相應的回饋。

當我們輕慢他人的時候,這種輕慢就會成為一個惡的緣起,當它成熟的時候,惡的報應也就來了。

只是輕重,快慢的差別。

 

02

 

比丘乞食總托空缽歸 

原來前世輕慢三寶

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個兒子,取名: 阿保。

父母請看相師為阿保看相,結果這孩子其貌不揚,無一相好,註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對無福的阿保毫不憐惜疼愛,但仍勉強將阿保撫養長大。

到十二歲時,父母認為阿保可以獨自謀生,而將阿保逐出家門,可憐無依的阿保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日,阿保行經祇洹精舍,釋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請阿難尊者前去問阿保是否想出家?

阿保非常歡喜地答應了。

佛以手摸阿保的頭,阿保的鬚髮即自然落地,且袈裟著身,佛為他取法名為 :羅旬逾。

當時的僧眾每日皆分成五組出門托缽乞食,而羅旬逾所屬的組別每每托空缽而回,佛則請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給羅旬逾等人。

如此接連好一段時日。

目連尊者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與他人,怎能有人托空缽而回?我如果和羅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緣到食物。

佛知道目連尊者的想法后,便安排羅旬逾和目連尊者同組。

目連尊者和羅旬逾沿戶托缽,然而挨家挨戶都乞不到食,即使目連尊者以神通力飛經幾百億個國家,仍然托空缽。

目連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沒飯吃!

此時羅旬逾極為飢餓,便留在恆河邊,目連尊者則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將缽中所剩的食物分給尊者。

尊者面帶疑惑地問佛:我現在非常飢餓,即使將整個須彌山吞下,恐怕還不能飽足,這少許的飯,怎麼夠吃呢?

佛告訴目連尊者,不必擔心不足,於是目連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連尊者吃飽后,佛缽中的食物並無絲毫減少。

此時,舍利弗尊者想到羅旬逾還沒吃飯,必定飢苦不堪,於是稟告佛,願將所剩的飯菜分給羅旬逾。

佛說:我並非吝惜這些飯菜,但由於羅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這不是他所應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給他。

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恆河邊,分食給羅旬逾,羅旬逾才接過手準備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將缽打翻,所有飯菜都散落恆河中,隨流而去。

羅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靜坐思惟:每當我與比丘僧同行托缽,都是空缽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將佛吃剩的飯給我,自己卻不小心將缽打翻,實在是無福消受,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緣果報所應當承受的。

羅旬逾如是一心專註思惟,而盡除心中一切煩惱垢染,證得阿羅漢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所感,因此羅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時眾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惡業令羅旬逾一生貧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緣令羅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證道果?

佛陀即為大眾說明過去的因果。

在惟衛佛時,羅旬逾是個心懷慳貪,吝惜不舍的人。

一次用餐前,他脫下衣服鋪地,惟恐飯粒掉落地上。

此時有一沙門托缽前來化緣,慳吝的羅旬逾捨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門缽中,此沙門仍慈悲為他祝願:願你早得解脫。

羅旬逾因輕慢三寶的緣故,長久輪迴於六道生死中,受苦無盡。

雖因沙門的祝願,今能得道,但仍無福得食,因而食土入滅,當時受土的沙門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案例。

我們有些佛友,雖然念誦了一些經文,但未必能和別人一樣,很快福報充足,獲得如願的生活,因此就對修行和佛法失去信心。

殊不知,這只是每個人的因果使然。

如果不念經、不修行,只會更糟,不會變好,自己因為所求不得,就將怒氣發在佛法上,是非常不智慧的。

我們應該多多懺悔自己過去的錯誤,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佛緣,如此才可能獲得未來的如願。

羅旬逾尊者今生雖得道證果,仍免不了宿殃惡報。

世人不明因果,看到一些人做了壞事也沒有立即受報,於是就覺得做些還是無妨,只要眼前獲得利益即可。

然而結果就是,一旦福報用完,惡報立即展現,不在今生,就在來世。

當人們放縱自己的貪瞋痴惡習,就會造作無邊的惡業。

因果昭然,絲毫不假。大家千萬要謹記。

如何正確看待當今三寶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讚歎三寶時說:「滔滔苦海中,三寶為舟航;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塔;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

佛、法、僧三寶能引領我們通往出世解脫的光明大道,因此恭敬三寶,獲福無量;相反的,若輕慢三寶,自己亦會損福招報,不可不慎。

現在,雖然有些僧人言行不當,也不守戒律,甚至造作種種惡業。我們學佛人,可以遠離這些人,但是不必謾罵傷害要知道,他們縱然有錯,但依舊算是【僧寶】,只是這類【僧寶】不是用來讓我們學習他們言行的,而是用來警惕我們,不可犯他同樣的毛病。

你可以將之視為:是舍了自己甘願下地獄的菩薩,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因果不虛。

如此一想,這些僧寶就依舊能受得起我們的合十,依舊不可輕慢。

更何況,有些看似有問題的人,或許就是佛菩薩的巧妙變化,他是來測試有些學佛人的,我們若能做到時時禮敬他人,那麼就根本無需分別他人對錯,也不會被佛菩薩考倒。

更不會種下惡業因果。

 

03

 

「愚僧的逆襲

 

有一家寺院,有一位學僧,是持律法師,但人們卻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曬蠟法師。

這個名字,不是恭維,而是一種取笑。

因為這位法師人有些木訥,最初在住禪堂負責點燈,每年到了六月六這一天,大家要將寺院的經藏,衣服都拿出去曬一曬,以防受潮霉變。

當時,時禪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調皮的,見了持律師就說:「香燈師!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曬東西,你管的蠟燭快長霉啦,還不拿出去晒晒嗎?」

他一邊說還一邊擠眼,向在旁的人弄了個鬼臉,意思大家別說話,看這個木訥的法師如何回答。

持律師很認真的問:「蠟還可以曬嗎?」

侍者說:「當然!不曬不就要長霉了嗎?」

持律師認真的說:「好!我馬上就去曬!

於是把一箱蠟燭搬出去,一根根擺在禪堂的牆根下曬。約莫待了兩三個鐘頭工夫,一所有的蠟燭都被炎熱的日光曬得溶化,蠟油全流在地下去了。

到了快天黑的時候,他去收蠟燭,見蠟燭只剩一些挺長的蠟心子,蠟油都淌在地下去了。到了晚間,蠟油又都凝聚在一塊,一坨一坨的……

一般人會立即反應過來怎麼回事,但是那位持律師認為凡曬蠟燭的,大概都是這樣。

於是就把一根根的蠟芯子重新收到罐子里,地下的一塊塊的蠟油,也都用刀子起在罐子里。弄完之後重新把罐子搬在供桌底下去。

晚上,寺廟維那師讓他點燈,他很忠實的把蠟芯子拿出來,套在蠟簽上點好,然後分送在佛桌上,並拿一塊蠟油放在下面。

這時維那師很驚奇地問到:「香燈師!不是禪堂有一箱好蠟嗎?為什麼只拿出些蠟芯子來點?那些好蠟弄哪去啦?」

「這就是那些好蠟,今天曬蠟曬的,都晒成這樣啦!」持律師回答。

維那師看到這種情形,知道他定是被人愚弄,心想這人太愚痴了,如果打他一頓香板,也不值得,而且他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因此維那師只能搖搖頭嘆一口氣,再沒言語。

第二天維那師把他叫到跟前,當大眾面說:「持律師,像你這麼大的智慧,在這禪堂里當香燈參禪,太有點屈材料!」

「是嗎?」還沒等維那師把話說完,持律師就很歡喜,他真是一個極為單純的人,別人說什麼他都會很相信。

「對!我看你這麼大的智慧,在這裡學參禪太屈材料,現在諦閑法師在溫州頭陀寺講經,專門培養弘法人材,造就法師,既然你有這樣大的聰明才智,可以到他那裡學法師,將來學成之後,至各地講經說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時我去給你當維那,人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這裡長久呆下去,把你這份智慧磨滅是在太可惜了。」

「好哇!維那師多慈悲!」持律師非常高興。

維那師說:「凡事不宜耽誤,你今天就去吧!」

其實明眼人都看出來,這是維那師在下逐客令,沒想到那個持律師卻信以為真,聽不懂別人話裡有話。

旁人於是也附和著對持律師說:「既然你有這麼大才器智慧,不宜空過光陰,現在維那師對你已經慈悲指點將來的去處,你馬上就捆衣單走吧!」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持律師笑咪咪的捆好衣單,傻呼呼的背起背架子就往頭陀寺去了。

平常,頭陀寺客堂知客師,對來往參學的森人一點不客氣,有一點不如法,就大加呵斥,尤其對於學教的人。

而寺廟的法師卻對來往學僧很愛護,深恐有學教的被知客師嚇唬一頓,不願再往這裡來,如此就會導致四方學人裹足不前。

因此法師屢次到客堂里打招呼,讓知客師對掛單僧人客氣一點,不要太過呵斥,尤其是來學教的人,更要對他們客氣點。

這次持律師到頭陀寺來,照例要先到客堂,知客師在門簾里見來一掛單的僧人,粗里粗氣一點規矩也不懂,心裡早有了成見。

等持律師坐下來,知客師就照例先問:

「從那裡來?」

「從金山來。

「到那兒去!」

「就到這裡來。

「來常住有什麼事情?」

「我在金山時,維那師和大夥都說我智慧大,在那裡參禪屈材料,讓我到這裡來跟法師學教,將來當法師利益人天。宏范三界。」

這時知客師雖然點頭微笑,但也沒再言語。他心裡想:這半吊子二百五,傻乎乎的樣子,不知在哪裡受人愚弄,跑到這裡來。

但突然想到法師反覆跟自己說:如果有學教人來,對他客氣點,因他千里遙遠跑來學教,無論如何,要把他留下……

這次好容易來這麼個傻乎乎學教的,正巧滿法師的願。讓他看看,不分好壞根器的對人客氣,能不能教導出什麼好材料。

於是知客師先到方丈寮傳稟一聲,說是來了個學僧。

法師也在方丈寮,便有請那位學僧前來。

知客師並沒好臉,把持律師領去,問訊展具,頂禮三拜。

法師問他:「你想發心學教嗎?」

「對!我在金山時,因為曬蠟,他們說我智慧人,在那裡參禪屈材料,讓我到這裡來跟你學教當法師,將來宏范三界,利益人天!」

法師看看他這個人,又聽他說這話,心裡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個愚痴人,受人愚弄才來了此處,但無論鈍根利根,只要發心學教,就不能拒絕他。

法師對他說:「既然你願意發心學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經典抽空慢慢學,不要著急,久而久之,法師自然學成了。」

這之後,持律師首先在那裡當圊頭,除糞、挑水、掃地、然後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拜佛。

有空時,就找人教給他五堂功課,一點閑空都不給自己留,因為他記得法師告訴他,要肯吃苦。

法師平常對他也很注意,等他把行堂功課學會後,又找人教給他背楞嚴經、法華經,因他平素聽法華經聽不懂,又教他背法華經會義,和楞嚴文句。

最初時,教他幾句,以後又教他幾行,所謂「鋼樑磨綉針,功到自然成。

經過十幾年的功夫,他把這些經義全部背過了,提起某一段來,他都很熟悉。

以後他不但能聽經聽得懂,而且還掛副講牌替法師代大座講經,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語言三昧那麼熟悉清楚。

可是直到他能代大座講經時,他行堂的這個苦行單還是始終沒扔下,依舊每天挑糞、洒水,做著一切看似很辛苦的事情。

後來法師看他已經能當副講,就不讓他再行堂,可他堅持不同意,每天仍是行完堂后,再搭紅祖衣上大座講經,下大座後去鋪堂,有時法師應外埠去講經,也讓他跟著去代座。

原先 , 在金山當維那的那位師傅,還有當時弄慫他的那幾個人,聽說曬蠟的法師已竟能開大座講經,心裡都很慚愧,嘆為不如,以後還跟他去請教,相見郝然。

果然持律師講經時,那位維那師又屈駕給他當維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聽經。

總算他們的話,都沒落空,到後來都兌現了。

起初持律師去求學時才三十歲,直到他五十幾歲時,諦老應南京毗盧寺講法華經,他隨從去代座,然後他就在這裡圓寂了!

臨終時,自己能預知時至,也顯出種種去往佛國的祥瑞。

他是一位極愚的人,連旁人的戲耍愚弄都不能明白。可是他在幾十年光陰里,對學教、對修行,都能獲得了成功。

縱然沒有證得涅槃極果,最低限度也是往生西方了。

這原因就是他有恆心,有行力,能吃苦,看的破,放的下。

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

持律師是被人長久輕慢的一個人,但是最終獲得成就的也是他。

而那些輕慢他的人,卻在低微的境界,久久不得證果。

這些都是因果,不僅今生,未來也會繼續延報。

作為我們學佛人,既不要輕慢他人,也不要在意別人的輕慢。

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

輕慢人者:會有未來的惡報。

被人輕慢者:是過去惡業的報應,但也是如今消業的開始,不必在意。

我們要做的,只是關注好自己該做的、能做的,把修行做足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佛國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