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華人遠離大馬!

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官方計票顯示,由現年92歲的前總理馬哈蒂爾所帶領的反對黨「希望聯盟」(PH)已勝選,終結執政聯盟「國民陣線」(BN)60年的執政。

 

一如過往,選前爭議不斷,朝野兩派針鋒相對。不過,這次多了不少新看點。

 

人們看到一場現總理(納吉布,左圖)與前總理(馬哈蒂爾,右圖)的對決,看到政壇大咖們的盟友、政敵、師徒等關係快速轉換。與此同時,種族話題並未缺席。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制定「旨在保護多數民族(即馬來族)」平權法案的國家,身為該國第二大族群的華人已深受其影響數十年,大批人因此移民海外。

 

如果說這些還未偏離馬來西亞大選傳統的政治性,中資企業無辜「躺槍」就有些新鮮了。

 

要知道,在馬來西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外交或國際問題很少成為選舉話題。

 

從普通白領到商界巨擘

 

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36歲的朱女士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她在馬國上的大學,後來去英國留學。6年前她來到新加坡,並最終選擇在這裡定居。「新加坡很宜居,公共設施、交通都很好」,朱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裡就業條件好,治安也不錯,還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朱女士說,新加坡曾是大馬來西亞家族的一員,她心理上並不覺得走遠。由於距離近,她可以隨時回檳城看望父母。「這裡比馬來西亞的政治氛圍好,政府效率要高。相反,馬來西亞的腐敗問題嚴重,種族問題時常激化。」她還透露,她舅舅也舉家遷往澳大利亞,不是因政治原因,而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在新加坡,有很多像朱女士一樣的馬來西亞移民。某種程度上,馬來西亞成了新加坡的人力「供應國」。他們以白領居多,有會計師、工程師、教授及主管級人員。多數人因在新加坡工作多年而希望定居,其他因素則是婚姻、孩子教育、居住環境等。

 

對馬來西亞來說,這是人才流失,而且很嚴重。「過去幾年離開的華人可能接近百萬,很多人覺得得不到公平對待,卻又無力改變現實,只能選擇離開。」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說。

 

在馬來西亞大選前夕,不少媒體再度關注華人出走現象。「投票日臨近,馬來西亞人對未來希望與憂懼並存」,法新社8日的一篇文章稱:「由於感受到種族『玻璃天花板』,近些年來,很多非馬來人少數族裔移民海外。」

 

香港《亞洲週刊》曾曆數海外馬來西亞華人精英——從社交網站Plurk創辦人雲惟彬到創作女歌手戴佩妮,從為英國王室成員設計鞋子的周仰傑到率先研發隨身碟的潘健成……他們都有一個身份——旅居海外的馬來西亞人。

 

他們為追求更大發展空間而去海外,背後是馬國政策的缺失、留不住人才。

 

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向享有優越地位,華人只在商界活躍。不少華人感覺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他們常提及在華社備受尊敬的馬來西亞首富、「亞洲糖王」郭鶴年:就連郭鶴年都被氣走了!

 

郭鶴年把資金全投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全家搬去香港!

 

不久前,《郭鶴年回憶錄》出版後,郭鶴年在書中談及他唯一一次嘗試「干政」——試圖說服馬國第三任總理、他的同學胡申翁改變過度保護馬來人的國家政策,但沒有成功。

 

郭鶴年還披露第二任總理敦拉薩兩度要他分配船運公司股權給政府。由於深刻體會到激進馬來民族主義者無法忍受華裔掌管船運業,他最終決定退出船運業。

 

據媒體報道,郭鶴年還形容當局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扶持馬來人經濟地位的新經濟政策為「傷害性快捷方式」,其精神與內涵至今仍在各個層面保留下來,成為政客動輒使用的武器。

 

而在今年2月,馬來西亞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指責郭鶴年長期資助諸如民主行動黨等以華人為主的反對黨,主張取消優惠馬來原住民的政策。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巫統攻擊郭鶴年凸顯種族與宗教分化」為題稱,「這20年來,感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馬來西亞華人紛紛『用腳投票』,即移居他國,導致馬國人才和資金外流。」

 

選誰上臺來改變「二等公民」待遇?

 

華人群體面臨無奈的選擇

郭鶴年年初遭遇的風波,被認為是馬來西亞這場大選的前哨戰,它同時反映出華人的複雜處境。

 

馬來西亞總人口3200萬,其中以馬來人為主的土著佔61%以上,華裔緊隨其後約佔20%(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佔比高達37.2%),其後是佔6.2%的印度裔。

 

各族在執政黨及在野黨中各有代表,執政的「國民陣線」中的最大黨巫統代表馬來民族,從華人基礎政黨看,馬華公會在朝,民主行動黨在野。

 

2013年大選,「國民陣線」雖控制國會多數席位,但馬華公會僅保住7席,民主行動黨則拿下38席。

 

納吉布將此歸咎於華人大批轉投在野黨,是「華人海嘯」,更稱如果華人不再支持馬華公會,政府就不再有華人部長。

為何會有「華人海嘯」?自近半個世紀前發生一場種族主義色彩濃厚的大暴亂後,馬國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土著的政策。「美國之音」稱,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制定「旨在保護多數民族」的平權法案的國家,馬來人在公務員、高等教育名額等多方面受到保護。近些年,不少華人更感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宗教化與保守化。

 

數字能說明問題。據統計,在2006至2016年宣布放棄馬來西亞國籍的56576人中,49864人是華人。另據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強烈希望移民的是至少完成中等教育的人——他們在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中的佔比分別為17.3%、52.6%和42%。香港《南華早報》去年刊文稱,近半華人強烈希望移民。一名女士說,她感覺自己一直因華人身份而被當作「二等公民」。

 

本屆大選,華人普遍支持反對黨的趨勢仍可能持續。胡逸山說,如今馬國的華人社會對執政黨有著「幾近徹底」的失望情緒,對馬華公會等黨派同樣不滿,認為他們無法有效代表華人利益。

實際上,「國民陣線」的宣傳策略客觀上助推了馬來人與華人的對立。巫統一直將民主行動黨領袖林吉祥描繪成「華人沙文主義者」,以鞏固在馬來人中的地位。

 

雖然巫統作了一些放寬考國立大學及公務員的承諾,但對華人的吸引力已不夠大。而且由於選區劃分機制,華人集中在城市選區,人口比例不到30%的鄉村馬來人選區卻在總選區數量中超過半數,有評論稱巫統已不在乎華人選票。

 

另一方面,民主行動黨雖以華人支持者居多,但其政黨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為號召。至於反對黨領袖馬哈蒂爾,拋開他針對中國投資的言論不說,他的「土著團結黨」是一個強調「馬來人優先」的政黨。30多年前馬哈蒂爾擔任總理後,延續並強化「馬來人優先」政策,很多華人至今對他難以信任。對此,馬哈蒂爾的盟友說他已經知錯,他的時間不多了,希望給他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