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國白人為何要屠殺印第安人?

在美國近代「高速發展」的歷史上,他們與印第安人的戰爭,自然是繞不開的一段歷史。比如常把「自由」掛嘴邊的好萊塢電影,就拿這段歷史拍了一票兒「大片」,多是「西部英雄」痛打「印第安強盜」的給力故事。但天花亂墜的劇情背後,依然掩蓋不住鐵一樣的事實:這是一場對印第安原住民的可恥的侵略,極度殘忍的屠殺!

說起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悲慘命運,現代人了解比較多的,大多是「發現新大陸」早期,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殘忍殺戮。作為美洲大陸「後來者」的美國人,早期還曾有過與印第安部落和平共處的時光。初登美洲大陸的他們,得到過印第安人種種無私的幫助,甚至當時的印第安人,還被美國人稱為「高貴的紅種人」。可到了19世紀早期,羽翼豐滿的美國人,也終於朝著「高貴的紅種人」印第安人,毫無壓力舉起了槍。

為什麼要翻臉?當時的美國,版圖和今天大不同:其主要控制區域集中在大西洋沿岸,東部和西部的廣袤土地,好些都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可十九世紀起,美國經濟發展人口激增,對土地的需求也極度狂熱,瞧著印度安人居住的西部肥沃土地,就像狼見了肉一般淌口水。可地是人家的咋辦?搶唄!

於是,1812年時,還在打著「英美戰爭」的美國政府,就騰出手來張牙舞爪,大肆屠戮俄亥俄州以及密西西比東部的印第安部落。喬治亞州的民兵,還發明了「獵殺活人」的遊戲,專門組織獵殺印第安人。

到了1825年,這種不定期的殺戮,又被美國的政府高層合法化:美國總統門羅在是年提交了「驅逐印第安人」的清單。五年以後傑克遜當選總統,又促成美國國會通過了《印第安人驅逐法》,打著「法律武器」的旗號,到19世紀中葉前,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遭到了殘忍殺戮和驅逐,「森密諾爾人」等印第安部落甚至遭到了種族滅絕。以《劍橋史》的形容說:美國東部「只剩下作為單個國家公民的印第安人」。

簡單一句話,就是東部印第安人悲慘的滅絕史。

從19世紀起中葉,美國人又將貪婪的目光對準了廣袤的西部。美國政府不斷出台各種「冠冕堂皇」的政策,煽動對印第安人的戰爭。印第安人被美國輿論醜化成「接近魔鬼的特徵」的強盜。「殺印第安人」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的幾任總統更籤署大量法令,鼓勵美國人明火執仗,對印第安部落發起血腥打擊。只要敢去印第安人的地盤上殺人搶地,土地金錢都等著你。大批的美國人,也就從此打了雞血。

所以,單是從1862年至1892年,美國各路武裝對印第安部落的進攻,就有一千次以上。謝爾曼,這位曾親手製造亞「亞特蘭大屠殺」事件的「名將」,更說出了另一句「名言」:反正他們(印第安人)都得殺掉,或作為窮光蛋的品種保留下來。

但這類赤裸裸的殺戮,也激起了印第安人激烈的反抗。為了提高殺戮「效率」,美國政府也絞盡腦汁,使出各種損招。其中一個缺德招數,就是獵殺北美野牛。數量一度多達六千萬頭的北美野牛,是印第安人賴以為生的衣食來源。於是從19世紀70年代起,美國聯邦政府不惜血本,雇傭大批獵手殺戮野牛,瘋狂的獵殺行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北美野牛的數量,已經銳減到34頭,幾乎處於滅絕狀態。

這種缺德操作,不止破壞了北美大地的生態系統,更令生產落後的印第安人,資源幾乎到了枯竭的狀態。由於缺少野牛肉和野牛皮,每年都有大批印第安人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僥倖活下來的人,也難以為繼,更別說抵抗美國人的野蠻侵略,他們只能咬牙含淚,接受美國政府另一個「人道」的政策:「保留地」政策。

「保留地」政策,是美國政府屠戮印第安人的又一個損招:表面上看,是美國政府與印第安人簽訂「條約」,印第安人「自願」讓出他們的家園,搬遷到美國政府為他們劃撥的土地上。但事實上,這是在美國的高壓與槍炮面前走投無路的印第安人,踏上的又一條眼淚之路:富饒的土地就這樣被讓了出來,划給印第安人的土地,卻多是貧瘠不堪的爛地。遷移的過程里,各個印第安人部落就不停遭到襲擊殺戮,大批青壯年死在路上。

而在遷移到新土地后,這也不是災難的結束,相反是又一場煎熬的開始。被安置在新土地上的印第安人,也將繼續遭到美國白人移民的擠壓和侵佔,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則被美國政府設立柵欄,以方便監視。而他們毫無還手之力,正如一位印第安頭領的嘆息:「我不想定居,當我們定居下來,我們就會變得蒼白和死去。」

於是,就在這一系列殺戮下,美國政府如願以償,獲得了肥沃的土地與資源。而曾經人口接近千萬的印第安人,僅僅一個世紀不到,在20世紀初時,人口竟只剩下了二十五萬。這是一場以美國議會投票的方式發起,以美國國家力量執行的兇殘殺戮行動。以《劍橋史》的嘆息說,美國在這一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是以「犧牲印第安人權力的高昂代價取得」。

只是在今天,某些把「美國價值觀」掛在嘴上,動輒就肆意抹黑他國,大放厥詞秀下限的「美國精英」們,對於自己國家歷史上的這一場「高昂代價」,卻大多選擇性失明。不過重溫這段歷史,也足以幫助今日國人,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