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死,家裡就有你大姑姐的一席之地」,老人的三觀能有多歪

 

我們永遠要懂這樣一個道理:

別人過得不好,不是你造成的。你對於她的幫助,該出於自願,而非遭人逼迫。

我們村原來有一個老人,生了五個兒子。前四個兒子都娶了媳婦,等到第五個兒子娶媳婦的時候,老人的歲數大了,沒錢給小兒子娶媳婦了。於是,她就提出:「你們四個哥哥必須每個人給弟弟出五萬,不出,我就躺到你家的大門口去鬧。」

我記憶尤其深刻的是,有一個兒媳婦站了出來說了這樣的話:「你兒子娶不上媳婦,又不是我們的錯。憑什麼非要我們出錢。要是出,也是我們自願。我們不願意,你楞逼我們,那我們就一分不出。」

這個婆婆真的到四個兒子的門前去鬧了,但結果是,四個兒子每人拿了一萬,之後不管老人怎麼鬧,他們都不出了。

他們對周圍的人說:「我們有妻有子,家裡也不富裕。養父母,我們有責任。但是給兄弟娶媳婦,我們一人拿一萬已經是心意了。」

最後,老人跟四個兒子反目成仇,到處說四個兒子的壞話。她覺得自己白養了這四個兒子。

可笑的是,老人的小兒子始終不正干,娶了媳婦也沒有留住。老人就一直養著自己的小兒子。後來,老人病了,沒錢養自己的小兒子了,她的小兒子就跑走了。

剩下了癱瘓的老人,被自己視為仇人的四個兒子輪流贍養。

 

很多老人,有一種很錯誤的思想:孩子的東西,就是她的東西。即使孩子結了婚有了妻兒,那麼她孩子擁有的一切也都是她的,包括兒媳婦和孫子有的,她都覺得自己有支配的權利。

《雙面膠》里李亞平的母親就是這樣的思想,她始終認為李亞平有的一切都是她的,她對孩子們的財產有著絕對的支配權,於是,她在其他子女有難的時候,很理直氣壯地要賣掉李亞平的房子。即使,李亞平的房子,是他的妻子胡麗鵑的父母出資買的。

張瑤的房子不是她父母出錢買的,但是,卻是她和丈夫李剛白手起家奮鬥出來的。

張瑤算是農村那種少有的把公婆當親爹媽孝順的兒媳婦,她在買房子的時候,就故意買的大房子,方便兩邊的老人過來養老。可她怎麼也沒想到,她沒有方便家裡的老人,而是方便了自己的大姑姐。

張瑤買的是複式的房子,為此,她和丈夫背了一大筆的房貸。但是想到,自己和父母以及公婆以後能住的方便,張瑤就覺得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房子裝修好的第二年,張瑤就把公婆接到了新房子。他們住樓上,公婆住樓下。他們工作忙的時候,公婆還能幫他們照看孩子,照看家,張瑤一直對這種生活狀態很滿意的。

可等到她大姑姐離婚,這一切和諧都改變了。

 

張瑤的大姑姐結婚10幾年,居然一天班都沒有上過。她一直是被男人家裡養著的狀態。可不想男人做生意失敗了,她就馬上帶著孩子跟男人離婚了。

張瑤的大姑姐離婚之後,帶著孩子住到了張瑤家。在她大姑姐看來,我父母在哪裡,我就該在哪裡。

而張瑤的公婆也覺得自己的女兒就該跟著自己住。他們覺得女兒離婚了,他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管女兒和女兒的孩子。可這有一個讓張瑤很難接受的前提,那就是自己的公婆是完全不掙錢,靠她和丈夫養著的。

他們平時的吃穿都是張瑤和丈夫出錢的。

現在大姑姐來了,性質就不一樣了。張瑤和丈夫有贍養兩個人老人的義務,但是卻沒有養她大姑姐和她大姑姐孩子的義務。

剛開始,張瑤的大姑姐離婚,張瑤就覺得她大姑姐過於涼薄。張瑤大姑姐的丈夫是個挺憨厚的人,養了她大姑姐十幾年,一朝有難,她大姑姐絲毫不顧及夫妻情分,只想著自己不能被連累。

之後她也想過,她大姑姐落了難,自己能幫一點就幫一點,盡了親戚的情分。

可她沒想到,她大姑姐吃著她的,花著她的,還想要在這個家裡當家做主。

 

她大姑姐離婚後,完全沒有上班的打算,一邊讓張瑤給她介紹對象,一邊在家裡好吃懶做,自怨自艾。而張瑤的公婆完全縱容自己的女兒,始終都覺得女兒離婚了,心情不好,也是可以原諒的。至於工作,他們的女兒已經這麼多年沒有工作了,哪裡能找到像樣的工作。

沒工作就沒錢,於是她大姑姐經常到樓上穿她的新衣服,用她的化妝品。張瑤鬧過幾次脾氣,可張瑤的婆婆完全向著落魄能哭會鬧的女兒:「她不是沒錢嗎?沒錢,不用你的用誰的。你要是不願意她用你的,你買的時候,就多買一件。她現在沒錢,沒工作,離婚了,自己帶一個孩子,你們當弟弟弟妹的,難道就不該幫著她點。」

張瑤實在沒有幫她大姑姐的任何想法。

張瑤每天六點起來,就開始上班。很多時候,為了多掙錢,晚上加班到12點,完全是常態。至於吃飯,那真的是,能湊合一口就湊合一口。

張瑤的大姑姐每天睡到自然醒,想吃什麼了就出去吃什麼。明明沒錢,還想要繼續過被人養著的好日子。

而張瑤的公婆絲毫不想改變女兒的生活態度,始終覺得女兒就該是被養著的狀態,而張瑤就該是養一家子的狀態。

 

張瑤心裡很不平衡。

自己累死累活是為了讓自己過好日子的,不是為了給她大姑姐製造好條件的。她大姑姐是離婚了,但是她離婚,又不是自己的錯,憑什麼讓自己犧牲自己的好日子。

張瑤提出了讓她大姑姐帶著孩子搬出去住。

她大姑姐就開始哭,說自己離婚了,連娘家都容不下自己。而張瑤的丈夫則表示:「我姐姐沒錢,哪有錢付房租。再說了,家裡這麼大的房子又不是沒地方住,為什麼非得讓我姐姐出去住,你怎麼這麼容不下我的親人。」

張瑤時至今日才明白,她的「賢惠」和「孝敬」,不僅沒有被男人感恩,還被男人當成了理所應當。張瑤簡直想要冷笑,真的是不能對男人太好,因為,他真的會得寸進尺,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情況。

而張瑤的公婆更是讓她嘆為觀止,竟然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我們還沒死呢?這個家還輪不到你做主呢。我們只要不死,這個家就有你大姑姐的一席之地。我兒子的房子,我說讓誰住,就讓誰住,你要是容不下你大姑姐,就自己走,沒人攔著你。」

張瑤感慨,真的是,不到一定地步,她很難看清公婆和男人的真面目。也只有到了這樣的時候,張瑤才看清楚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

哪有什麼她以為的歲月靜好,不是是她單方面的付出和自欺自人。

 

張瑤提了離婚,帶著女兒搬出了那個房子。她跟男人說:「這個房子是共同財產,離婚的話,我們就把這個房子賣掉,財產平分。」

張瑤的丈夫負隅頑抗,對張瑤說:「你想離婚自己離,反正我不離婚。」

那就拖吧。

張瑤最不怕的就是拖。張瑤不再還那個房子的房貸。而男人的工資還完房貸后,就所剩無幾。他的錢還要養他的父母,養他的姐姐,養他姐姐的孩子。不到半年,男人家裡的生活就已經捉襟見肘了。

而張瑤帶著女兒租房子住,少了四個人的白吃白喝,日子過得特別輕鬆。而她的女兒也說出了這樣的話:「終於不用擔心我的玩具被砸壞了。」

拖到最後的結果是,張瑤成功離了婚,那個房子最終也被賣掉了,財產平分,孩子歸了張瑤。

男人重新租了房子,依舊是跟著自己的姐姐和父母同住。他們對外表示:「張瑤沒親情,太不容人。」

張瑤笑:「請你們繼續你們的親情,抱團一點點貧困下去吧。我不奉陪了。」

張瑤離婚後,用手裡的錢買了一套小點的房子。她把自己的父母接過來,跟父母同住。父母幫她看著孩子,也幫她張羅著婚事。

在張瑤的父母看來,他們只是短暫地陪伴女兒。等女兒有了新的生活,他們還是想要回到老家過自己的生活的。

 

有些老人總認為,自己的孩子就該抱團。他們覺得,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始終是一家人,而女婿和兒媳婦都是外人。只有他們的孩子去抱團,他們才覺得有親情。

其實,這些老人從未懂過什麼是真正的親情。真正的親情,從來都不是盲目地抱團。

張瑤的公婆覺得自己的兒子就該幫扶女兒。他們卻沒反過來想過,如果他們的女兒真的對自己的親弟弟有親情,會眼睜睜地看著弟弟離婚,放棄好的生活嗎?

老人盲目地讓孩子抱團,不過是滋長了「懶惰」孩子的自私自利罷了。一個孩子過得不好,他們並不甘心,他們要把過得不好的這個孩子放在過得好的孩子的家裡,讓過得好的孩子,也變成過得不好的孩子,從而成全了他們所謂的親情。

這樣一個孩子過得不好,其他孩子也沒權利過好的親情,真的是親情嗎?

親情若如此,那麼便是這個家最大的災禍。

因為,這個家只縱容壞,不提倡好。

 

我婆婆有三個兒子,她始終秉持這樣的一個觀點:「人家過得好,是人家的本事。你過得不好,是你自己沒本事。兄弟們之間,各人過好各人的日子。有了急難事,親兄弟,有能力幫,都該幫。沒能力幫,也別挑理,誰有誰的難處。」

我不覺得我婆婆的這番話涼薄,相反,我老公他們弟兄們之間的感情特別好。

他們都是努力過自己的日子,兄弟過得好了,他們開心,但是不會想要分兄弟的好處。兄弟過得不好了,他們也總是掛心,但是過得不好的那一個,始終是堅持自己努力過日子。

他們之間也會有金錢往來,每當這個時候,彼此都會覺得還是親兄弟親。可有人沒能力幫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怨懟,他們會覺得,都是親兄弟,要是能幫,早就幫了。

他們都是非常忠厚老實的那種人,說話都很實在。

我覺得他們之間的友好跟我婆婆的教育有關。

她讓他們獨立自強,而非依仗過得好的兄弟。她讓他們互相幫忙,但是也彼此理解各自的難處。

這才是真正的親情。

我們希望對方好,對方幫我們,我們感謝。對方不幫我們,我們也能體諒對方的難處。我們不因為這幫和不幫就看輕了這親情。

唯有如此,這親情才能延續。

不要盲目地覺得親情,就該抱團,就該熱烈。最好的親情,該是感謝和理解。

願我們真的能理智地對待親情,而非用一個所謂的「血緣」,就泯滅了所有的「是非對錯」。

是非在前,情義在後,願更多的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