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心理學家:孩子有「5個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有大出息

為人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培養孩子。

優秀的孩子,不僅能在學習成績方面名列前茅,人生道路也必然坦蕩,而且日後能有大出息。

但孩子優不優秀,這都與孩子生活的環境和從小的教育有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玫瑾老師認爲: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五個表現,說明父母教育得很成功。

很多父母比較頭大孩子在自己面前「發脾氣」,也有很多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孩子發脾氣。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可我們都只會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都知道,無論我們怎麼發脾氣,你身邊這個最親近的人都不會離開你。

對孩子也一樣,覺得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在他們面前表現情緒。

如果孩子非常有安全感,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請——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相反,如果你平時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孩子,那孩子就會變得沒自信,在你面前小心翼翼。

也只有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預示著孩子的情緒,可能出現了問題。

如果在將來的人生中,孩子保持這樣「討好」或者「拒絕」的狀態,那麽很難在這個,人與人之間關係密切又複雜的世界,真正活出自己。

大多數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在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都會找到爸爸媽媽解決,其實未必。

這取決於你平時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的溝通能力。

如果你平時管教孩子的時候,表現的常是對孩子不滿意,就對他發脾氣,會導致孩子在你面前很膽怯,長期下去,孩子再遇到問題時,他就會先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

所有判斷都是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只有當孩子覺得會獲得幫助,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

如果孩子過去在外面受到傷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採取責怪的態度,孩子以後可能寧願忍耐痛苦,也不會找父母求助。

這樣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和人近距離溝通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婚戀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一個從小獨立的孩子,才能從容地應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事情。

獨立,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綜藝《少年說》有這樣一幕:

男孩控訴媽媽老是逼迫他做家務,刷碗、擦地、摘菜、做飯等等。

但這位媽媽無視孩子「做家務影響學習」的控訴,而是告訴孩子,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務促進學習,家務關乎婚姻和家庭幸福。

這位媽媽最後還用金句總結:如果兒子以後也是泡的了書房,下的了廚房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會很幸福,他的另一半也會很幸福。

孩子優秀而獨立,是每位父母最希望的。

只有孩子建立了健全的人格,孩子才能越來越好,所以,孩子能比較準確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時,如果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也自然不會告訴父母了。

有些父母給孩子的回饋完全不客觀,甚至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

我曾聽一個媽媽說,孩子很不愛吃蔬菜。

這本沒什麼,但她很快做出一個結論:所以他性格急躁。

我不知道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唯一的關係可能是,這個媽媽既擔心孩子不愛吃蔬菜,又擔心孩子性格急躁。

比如說,不少孩子喜歡玩喜歡新鮮事物,如果家裡面有個熊孩子,會把家裡面弄的一團糟。

很多父母就會給孩子打上「調皮搗蛋」的標籤。

這樣做其實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孩子的智力發育需要非常多的資訊刺激。

孩子們會四處的尋找各種事物,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

父母對於一些貴重物品要看好,不要粗暴的阻止孩子這種行為,別讓孩子失去探索事物的動力。

也有些父母在訴說了孩子行為以後,會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懶、貪吃,不夠聰明等等。

這些標籤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標籤」那樣。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

懂得規矩,遵守規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華人船王」趙錫成的六個子女,全部畢業於常春藤,其中四個哈佛畢業,每個人的事業都大放異彩。

而這些成功,都離不開趙錫成從小給他們立的規矩。

趙家規矩甚嚴,每一個細節都有嚴格規定:父母還沒動筷前,小孩不準吃飯;父母說話時,小孩要靜下來傾聽;自己做家務,不要讓別人伺候……

正是這些規矩,才成就了趙家子女優異的學業和自律的品質。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你不遵守規矩,世界也不會規矩待你,遵守規矩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遵守規矩,就是尊重自己。

從小教會孩子遵守規矩,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