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禁忌

1、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2、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禁忌

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潮汕地區,正月初二、初三,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回門時不能空手,且帶給娘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3、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其他禁忌

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床睡。過年的時候不能在娘家掃地。在娘家過年或十五的時候,晚上點燈前要回婆家,不能看娘家的燈。嫁出去的女兒久住在娘家對兄弟財運不好。嫁出去的那天出了門不能回頭望,回頭望就意味將來在婆家過的不順,終究要回來的。不能在娘家坐月子,或未出月子回娘家,這樣會招霉運。

大年初二習俗

習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習俗二: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習俗三: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二吃什麼

民間諺語說了: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麵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發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種獨特有趣的習俗「開年」:用一種叫作「發糕」的年糕,連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發糕,還邊吃邊大喊:「開年吃發糕,財旺福又到!」

據介紹,恩平人年初二吃發糕開年的習俗源於明朝,相傳當時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來臨仍在街行乞。年初二那天,一個好心的點心鋪老闆收留了他,並教他做點心的技術,學成后又資助他回老家開點心鋪。

後來乞丐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賣,人們第一次看到這種食品,甚覺新奇,問是什麼東西,乞丐說是新年「發糕」,人們紛紛買來品嘗。後來乞丐賣發糕發了財,資助窮家子女上學讀書,一時傳為佳話。此後,恩平人吃「發糕」拜祖開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