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能滅掉異姓諸侯,項羽卻被諸侯圍攻而亡?

NO.424 - 劉邦削藩

作者:始安公士或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戰爭的過程和結果會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打得太順利就會野心膨脹,打得太艱苦就會消弭壯志。

 

前者的典範是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滅秦誅項的漢高祖劉邦是後者。慘烈的反秦戰爭與楚漢相爭讓漢高祖意識到,秦始皇的純郡縣制難以維持,楚霸王的分封制更是禍亂之源。

 

因此他決定把漢家天下重新分成兩大塊,讓郡縣制與諸侯國並存。按照《史記》記載,劉邦分封了齊、楚、荊(吳)、淮南、燕、趙、梁、代、淮陽、長沙等十個諸侯國。

 

▲ 漢初諸侯分封圖

 

從山西太原到遼東半島,從黃河長江到五嶺以南,幾乎原六國地區又被分封出去了。也就說,西漢帝國把打下來的地盤又吐了出去,將半壁江山划給諸侯治理。這不會引發新一輪戰亂嗎?

 

事實證明,戰亂爆發了,但戰爭烈度遠小於楚漢相爭時。漢室毫無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四處救火的窘迫,幾乎次次都能迅速平叛。為什麼項羽和劉邦對諸侯控制力的差距那麼大呢?

 

▲ 項羽(非寫實畫作)

 

郡國并行制:放權分紅,還是果斷甩鍋?

 

漢武帝以前,整個漢朝的地盤都沒秦朝大。秦始皇南平百越、北驅匈奴的成果,漢高祖都沒能保住。

 

北方的匈奴冒頓單於在白登之圍中給了劉邦一個下馬威,身經百戰的初漢君臣也只得與匈奴和親,迴避大規模衝突。

 

原秦朝南方的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無力舉兵遠征嶺南,只能以外交手段安撫。南越國名義上對漢稱臣,事實上獨立。

 

其實劉邦甫定天下時就馬上推行了郡縣諸侯國并行制。他並不打算全盤繼承始皇帝的遺產。履行垓下之戰前與各路諸侯王的盟約是直接原因。

 

當年楚漢爭霸數年,諸侯立場搖擺不定。項羽分封不均引發眾怒時,諸侯討伐西楚。但彭城之戰大敗后,諸侯又紛紛叛楚歸漢。

 

隨著楚漢在滎陽、成皋一線打成僵局。楚將出身的九江王英布叛變項羽,漢將韓信滅齊后也趁機要求做齊王。若不是劉邦採納張良的計謀許諾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根本就不會合圍項羽。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異姓諸侯王,實為劉邦的合伙人。

 

最初的分封諸侯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趙王敖。劉邦自然不甘心,但他不敢跟這些大小合伙人翻臉,因為西漢朝廷力量不足。

 

▲ 彭越(非寫實畫作)

 

反秦戰爭時期,秦朝與反秦諸侯的兵力合計接近百萬。但到了垓下之戰時,漢軍集諸侯之力僅湊出三十萬兵馬,楚軍僅餘十萬人。從這兩組數字對比可知,此時海內民生凋敝、郡縣空虛。

 

顯然,劉邦分不出太多兵力坐鎮關東,尤其是距離關中最遠的燕、齊、楚之地。

 

按照秦朝的教訓,新征服地如果沒有大軍鎮守,很容易讓叛亂勢力發展成氣候。他只能把廣袤的原山東六國地區重新分封出去,獎勵參與誅滅項羽的異姓諸侯王。

 

▲ 西漢步兵

 

值得注意的是,分封的諸侯都成了阻擋北胡和南越的屏障。劉邦掌控的十五郡與僻處嶺南的南越國不接壤,跟匈奴也只有萬里長城的秦地部分接壤,燕趙之地的防務完全丟給了諸侯國。

 

若非把北胡南越甩鍋給諸侯,西漢也沒法安心休養生息、無為而治、伺機敲打諸侯。

 

漢帝國基本盤:故秦十五郡

 

直到高祖末年,西漢朝廷真正能控制住的地盤只有十五個郡級單位。初漢十五郡分別是內史、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蜀、河南、河東、河內、南陽、南郡、黔中郡、東郡、潁川郡。

 

對照秦滅六國前的地盤,我們會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區別在於秦國沒有潁川郡,但比西漢朝廷多了太原、上黨兩個郡。換言之,漢高祖實際掌握的地盤比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前還略小。

 

▲ 戰國後期

 

當年秦並天下,初設三十六郡,后又在南平百越、北驅匈奴時增設新郡,拆分重組舊郡。據《秦代政區地理》考證,秦朝滅亡前共設有五十四郡。

 

秦始皇威加四海,尚不能避免帝國二世而亡。光憑這數量不到秦郡一半的地盤,劉邦能守住江山社稷,不重蹈項羽被諸侯圍攻的覆轍么?事實證明,居然可以。

 

項羽分封諸侯是把原戰國七雄全部肢解,但那時六國遺老遺少還活著,這勢必激化反秦同盟的內部矛盾。

 

▲ 項羽(非寫實畫作)

 

西楚握有九個郡,實力強於其他諸侯。但其最西邊的南陽郡被秦人經營多年,和關中秦人一樣只認同漢王劉邦。而且項羽的地盤處於各方夾擊的內線,是四戰之地,很難長期維持統治。

 

劉邦的郡國并行體制則不同,六國的遺老遺少大多被戰爭摧毀,分解六國地盤的阻力小很多。最重要的是,劉邦堅持秦地本位政策,按照滅六國前的秦國疆域設立西漢中央直轄地,因此基礎國力遠強於關東諸侯。

 

西漢《二年律令》曰:「制詔御史:其令扜關、鄖關、武關、函谷、臨晉關,及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黃金、諸奠黃金器及銅,有犯令……」這五道關以西都屬於「關內」,構成了拱衛西北關隴和西南巴蜀的最後一道重要防線。

 

▲ 漢初五關

 

在五關之外,仍有大郡做擋箭牌。河南、河東、河內三郡控制了整個黃河中游,是臨晉關與函谷關方向的屏障。南陽郡和潁川郡則是武關的屏障。南郡則是鄖關和扞關的屏障。

 

除了最東部的東郡位於四通八達的平原外,上述郡都有利於防守的高山大川,讓東部諸侯非經血戰不能攻克。

 

以西制東:戰國晚期格局的改良版

 

漢五年,劉邦本欲以雒陽為都。

 

雒陽在天下之中,便於減輕關東地區的賦稅轉輸負擔,秦朝社會矛盾激化與東部郡縣轉輸路途過長、負擔過重有直接關係。而且佔據雒陽可以控制東西交通樞紐,以最快的速度鎮壓東部諸侯中的不安分子。

 

文武百官大多希望定都雒陽,齊人劉敬和留侯張良卻力勸劉邦定都關中。倆人的諫言各有側重點,但中心思想都是「以西制東」四個字。

 

▲ 張良

 

雒陽地勢不如關中險要,土地較少且沒那麼肥沃。更重要的是,朝廷以故秦十五郡為中央直轄地,雒陽的位置過於突前,跟關東諸侯國挨得太近。跟自己賴以起家的關中還隔了函谷關、武關。

 

萬一諸侯叛漢,劉邦很容易陷入諸侯合圍,重演當年被困在滎陽、成皋時的狼狽樣。

 

中國的地理形勢,決定了東西兩大板塊容易產生分離傾向,佔據中部也無法有效鎮住兩邊,要麼以西制東,要麼以東制西。

 

秦滅六國時看似以一敵六,實際上是一體化的西部勢力在控制了中部交通樞紐後進擊分散的東部勢力。劉邦是關東人,但他並天下的資本是西部秦地勢力。既然以故秦十五郡為基本盤,選擇以西制東的方針也是必然之舉。

 

▲ 秦戰車兵

 

劉邦的核心任務是以最小的成本維持漢家天下。東部無力控制只能分封給諸侯,但西部和中部必須牢牢握在手中。

 

漢六年春,劉邦把韓王信遷徙到了太原,令其防備匈奴南下,藉此把潁川郡拿回來。同年,齊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齊國被分為二,封給皇子。其中,新齊王是皇子劉肥。

 

如此一來,「呂梁山-太行山-黃河-嵩山-桐柏山-大別山-雲夢澤-洞庭湖」等天險以西地區盡歸漢室,還延伸出了個東郡跟齊國接壤。這酷似當年秦國遠交近攻,以東郡和齊國盟友來分割燕趙與梁楚等諸侯聯繫的戰略布局。

 

即便是東部諸侯的上策,也難威脅漢室

 

漢十一年,韓信和彭越先後被殺,淮南王英布鋌而走險,起兵叛漢。

 

▲ 韓信(非寫實畫作)

 

英布曾是項羽手下的頭號戰將,握有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之地,讓漢朝君臣頗感棘手。故楚令尹薛公向劉邦進言道:如果英布出上策,漢朝將失去山東之地;出中策則勝負難料;出下策必敗無疑。

 

上策是東滅吳國,西取楚國,吞併齊魯,傳檄給燕趙,煽動整個東部諸侯叛漢。

 

中策是東滅吳國,西取楚國,攻佔韓魏,奪取天下第一大倉——敖倉的糧草,扼守成皋要塞,跟漢軍在當年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交戰。

 

下策是東滅吳國,西取下蔡,然後兼并越地和長沙國,偏安東南一隅。

 

英布在叛亂之初風頭正勁,但他在攻克吳楚后選擇了下策,最終被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擊敗,死得很窩囊。

 

▲ 英布(非寫實畫作)

 

我們不難發現,即便英布選擇上策,只要不能攻克齊國,就無法跟北方異姓諸侯串聯。縱然能實現上策的所有意圖,也不過是回歸秦始皇滅六國前的格局,依然撼動不了西漢朝廷的統治根基。

 

漢朝在關中建首都,等於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拊其脊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關東諸侯安定之時,關東賦稅由黃河、渭水輸入關中;一旦諸侯生變,可以順流而下討伐;即便整個山東都亂了,朝廷也能完整保全秦國故地,以一體化的西部勢力來慢慢消化分散狀態的東部勢力。

 

▲ 西漢軍人

 

所以,直到景帝七國之亂時,內戰依然是在東部地區打,戰火壓根就沒燒到五關防線。叛亂的諸侯兵敗后,失去了大片土地,王國與郡幾同,西漢皇權大為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