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師的10句座右銘,語言不華麗,但句句引人深思……

 

  01     定不在境。

每一份昨日的苦難,都是日後不可多得的財富。沉湎於其中的時候,不要讓恐懼佔領了自己的內心。一定會過去的!那些最艱難的教育時刻,也是在一種艱難狀態下的磨折與成長。因逆境而滋長的智慧,將滋養著我們日後的教育的日子。

興趣之外,仍需定力。這份定力,不因環境優劣而搖擺游移。成大事的人,必然有著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定力和韌性。

 

  02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要開始了才很厲害。

即刻行動是非常重要的。起床綜合症、選擇糾結症……都在不知不覺中耗掉了我們的成長指數。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即刻開始。

你還記得你曾經的教育理想嗎?

  03    真正內心的強大,是無需外界評價的自我認同。

當別人批評我的普通話說得不標準的時候,我從來不會覺得,因為我曾是省級普通話測試員;當我的導師連連批評我文章問題多多的時候,我誠懇接受意見,但從來不覺得我的文章一無是處……我知道,我就是我。

每學期,當你在各類「磨課」中,面對很多批評意見的時候,不要讓大堆的意見垮塌了你心的堤岸。充分地認同自己,每天悅納自己一點點,都是對內心自信和氣場的自我救贖。

  04     即使沒有職位權力,也要在隊伍中間爭取領隊。

新的時代給了教師工作什麼樣的嶄新的定位?是時候從單兵作戰的狀態,轉向全員共育的時候了。即使沒有職位權力,帶動身邊的每一位科任老師,帶動身邊的每一位家長,不斷地去連點成線,盤活資源,慢慢去發揮著輻射作用。

穿針引線的忙碌,和一肩挑的辛苦,有著跨時代的差距。

 

  05    不加任何評價的傾聽,才是真正的聆聽。

不加任何評價的傾聽,才是真正的聆聽。——當我從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這本書中看到這句話時,不由得心頭一顫。對照這樣反思自己,多年來,我們有很好地傾聽孩子么?很多時間我們迫於時間壓力,在解決學生問題的時候,匆忙地說:「你說!你說!你們都不要說了,我來說!」把自己的意見急於覆蓋於學生之上,而忽視了那一雙欲言又止的淚眼。

班主任不妨做做這樣的傾聽練習:以學生為中心,專心致志聽他講,讓他知道你在聽,不加評價或者延遲你的評價,這是良好傾聽的一個秘訣。

 

  06    相信每個匪夷所思的行動背後,都有一個來自兒童的正當理由。

從善意的角度理解每一個孩子,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從信任的角度追問每一個小事件背後的問題成因,這才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良好的關係能夠產生智慧,也能夠改善教育的場。「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相信孩子,善意地理解孩子,這不是迂腐,是大智慧。

 

  07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廣。

沒有一種方子,是可以包治百病的。沒有一種策略,是一成不變的。老師一定要有動態調適的意識,不斷去追問真正的問題成因,不斷地根據問題的不同發展階段去調整策略。孩子是在不斷成長和動態變化中的個體,因勢調適的思維方式,才是解決棘手問題的王道。

 

 

  08    今天的垃圾素材,將會是明天閃耀著你思想光輝的金子。

是什麼在記錄著我們的成長?一張張獎狀?不,那不過是你的功利記錄簿而已。我們的成長在點點滴滴的最原始的材料里。一份改花了的教案記錄著我們的磨課足跡;一張孩子悄悄遞上的「老師,我喜歡你。」的小字條,記錄著我們第一個粉絲的愛意……不要小看了今天一份淺薄凌亂的簡報,不要輕視了朋友圈中幾十個字幾張圖片的隨手播報。明日回頭,這都是我們教育耕耘走過的路徑。

 

  09   水滴石穿,不能亂滴。

 

如果說教育也像一路旅程,要允許我們有個漫無邊際地走走看看的過程。走和看,同樣是遴選和洞悉內心需求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去更多的體察內心的需求和真正的興趣點,不讓教育這個長途的歷程永遠漫無目的。試著在遊覽景色中佇足下來,找准人生的發展領域。在博採的同時,更要試著在深處掘井,沿著一條道路系統地做下去,盡己所能的去完善個人發展系統,才會成就教育生命獨一無二的特色。

 

 

  10    奔忙無度無法產生智慧的,過度閑散便成了開在曠野上的孤寂的野花。 

教師時間哪裡去了?不動腦筋布置作業后,時間搭在了機械批改上;沒有預案的問題學生談話,時間糾纏於口舌了⋯⋯老師不妨嘗試加強工作時間管理意識,減少低效能陪伴帶來的師生生命損耗。抽身出來研究兒童,研磨預案,把事情做得更智慧點,對師生都有所裨益。

奔忙無度是沒有辦法產生智慧的,反之,過度閑散便成了開在曠野上的孤寂的野花。要有時常退後一步審視自己的狀態的意識,嘗試自我調適。

教師首先是個自然人,能夠從容有品質地生活,本身也是給學生做的良好的示範。教師在育未來的人,以與時俱進的眼光來改變自己,以更好的自己來陪伴學生,影響學生,不是建立在犧牲的基礎上,去長江後浪推前浪,唯願共同經歷,彼此滋養,去追尋有境界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