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與母親爭吵跳橋喪生:有一種溝通,真的可以致命

4月17日晚10點左右,在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了一起跳橋悲劇。跳橋者是一位17歲某職校學生,當場死亡。

其母當時正駕車載男生行駛至引橋上,據其母稱,他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遭母親批評后跳橋。

一輛汽車停在車流中,男生突然衝出汽車後座,縱身跳下大橋。

其母親王某緊隨其後跟著跑下來,但是為時已晚。從當時經過事發地的一輛轎車的行車記錄儀畫面能看出,女子的手碰到了男孩的腿,但還是於事無補,並沒有抓到要跳橋的男孩。

看到孩子跳下后,這位母親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這則新聞讓人心頭一顫。好痛啊!一聲嘆息!為隕落的年輕生命,也為父母17年的心血!

事實如何我們並不清楚,只能從5秒鐘的視頻推測一二。做父母的,引以為戒吧。

1. 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是父母的投影

不管發生了多大的事,首先這位媽媽把車停在川流不息的大橋中央,肯定是違章,而且對其它來往車輛造成影響。

並且隨意下車,也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人身安全危險。

不難看出,這位媽媽處理問題時,情緒一上來,什麼都不管不顧了,連人身安危也不在乎了。

其實孩子那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跟他母親如出一轍。

孩子會從無法控制情緒的媽媽那裡學會同樣的情緒處理模式。

什麼重要的事,一定要開車時處理呢?

什麼重要的事,一定要停在高架橋上解決呢?

什麼重要的事,一定要夜裡10點半的路上解決呢?

我們無法知道這位媽媽當時的考慮,但結果卻是悲劇的發生。

假如時光倒流,什麼事比生命更重要呢?什麼事不能回家,坐下來好好談談呢?

2.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

跳橋的是17歲的男生,正值青春期。

這個時候的孩子身體已經發育的像大人了,但思想和心理還遠遠不夠成熟。

他們想獲得和成年人一樣的尊重和價值,但卻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庇護,所以很難獲得真正的自我價值感。因此變得敏感而焦慮。

他們還無法獨自處理好很多關係,壓力很大。

但強烈的自尊,又讓他們羞於求助。這時候,任何打擊和不尊重都會令他們失望。這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基本心理特徵。

失望+遭受批評=絕望

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思想懶惰。孩子在成長、在變化,而父母卻懶得改變教育方式,好不容易用慣的一套教育手法,總希望一勞永逸地用下去。

記得小時候我也挨過媽媽的揍,上了初中,父母就不會體罰我們了。

媽媽說,孩子大了自尊心強了,就不能打了。

雖然體罰不值得提倡,但至少父母應該有意識,孩子長大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跟著變化才行。

孩子的心裡世界其實很小,小到只有父母。

孩子稍微大一點時,心裡可能會有同學、朋友等。

但是當和朋友有了爭執,父母不但不幫助他或教給孩子怎麼去處理困擾,反而站在對立面,責怪、責罵他。

那孩子一下子變得沒有依靠了,他會因為這世界上竟然沒有人理解他而絕望。

還有,從父母口中說出的無情之話最傷人。

如果父母叫你去死,孩子真的會想死。因為命是父母給的,父母都嫌棄了,自己還留著幹什麼用?孩子初始的生存價值確實是父母給的。

有網友寫道:

3. 親子關係的重點在於你平時給孩子愛的感覺夠不夠

在親子關係上,父母一定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表達父母的支持。也就是平時父母給孩子愛的感覺要充足,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

如果愛夠多,孩子才能理解所有批評的背後是一份希望,否則所有的批評都是一種對他的不認可。

我家小孩現在大一點,脾氣也大了,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前幾天因為做作業他和爺爺生氣,哭著把自己反鎖在卧室里。

我喊了他半天,讓他開門,說想邀請他一起下樓走一走。好不容易他開了門,我帶他到戶外陽光明媚的地方,吹著微風,請他喝飲料。

當他強烈的情緒隨著陽光和微風逐漸消散時,我傾聽了他的苦惱,和他講了父母的心態,還給他念了故事。

我說:

「遇到困難,你有挫敗感,我能理解。但家人其實最希望你未來能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願意支持你,幫助你。在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你打氣,在你犯錯的時候,及時指正,在你成功的時候為你鼓掌。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愛你,所以願意支持你實現你的理想。」

在外面呆了半小時,兒子終於心平氣和地跟我回家繼續完成頭痛的作業。

所以,親子關係的重點在於你平時給孩子愛的感覺夠不夠。

如果這種感覺充足的話,父母的批評,他才能善意地去理解。否則就是一場自尊保衛戰。衝突和對抗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父母永遠站在孩子對立面去教育他,孩子不但不會聽,還會在心理上和父母距離越來越遠。每次衝突都是對關係的傷害。

4. 如何教給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呢?

當然首先還是父母自己要成長為情緒穩定的父母。

很多情緒化的父母,往往把自己消化不了的情緒垃圾,丟給孩子。孩子小,他更接受不了,於是就會發生極端情況。

穩定的情緒本身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一個容器。

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你若情緒越穩定,孩子也會逐漸成長為一個擁有穩定情緒的人。

父母遇到到問題后的處理方式,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學習。

有一位媽媽遇到問題就逃避,結果孩子長大后,遇到問題和困難也選擇逃避,以至於屢屢找不到工作。

因為一遇到困難,他只會用逃避這麼一種方式。

總結

不是每個孩子都活在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個心理健全的父母,但至少父母要給自己一個願意成長和改變的空間。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容器。

父母永遠是孩子社會支撐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對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支持者的角色。

平時一定要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的愛和支持,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這個比例至少是5:1,也就是平時表達5句支持,才能說一句批評。

如果一家人都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一個相對接納他的人。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陷入「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絕望中。

不是每件事都能處理完美,但至少避免走極端。

比如,心理壓力大時,最好不要到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去,以及密閉環境中處理問題。

有個朋友和我聊到她讀書時,有一次和父親發生強烈的爭吵,剛好路過一條河,那一瞬間,她特別想跳下去。

後來父親察覺了什麼,就停止批評她了,兩人默默回家。

2002年對中國的一次調查,在自殺的年輕人當中,有60%是在兩個小時內做出決定並且執行的,還有40%的人,只思考了不到10分鐘,甚至只用了1分鐘,就衝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避免在那些容易引發危險的環境中處理問題。

自殺更多的是一時衝動,因此遠離水邊、高樓、橋、或者手邊有刀具等,也不要在汽車之類密閉空間里批評指責和吵架。

壓力大的時候,要到「正能量」足的地方討論問題,比如白天、光線充足、有植物,更開闊視野對情緒釋放也更有利。

願我們都懂一些情緒管理,願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願此類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