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15567144501878.jpeg

老子有言: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福氣不是天定的,是自己修來的。

你的心地,決定了你的福氣。

一、謙虛之心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自滿就容易招致禍患,相反,謙虛總能獲得益處。

趙括誇誇其談,輕兵冒進,致使趙國四十萬軍卒被坑殺。符堅領兵百萬,自詡投鞭斷流,最終敗給只有幾萬人的謝玄。

曾國藩曾言:人生大病,只一傲字。一個人一旦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就容易錯估局勢,從而忽略即將到來的危機,失去即將來臨的機遇。

杯子空了才能裝水,人虛其心,才能容人。容人才能聚人,聚人才能共事,才能成事。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們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低處,也就眾人所惡之處。

人在低處,姿態放得低,便是不與人爭名頭、爭風頭。這樣的人知道自己的能耐,貴在有自知之明。這樣的人不出風頭,不會「首當其衝」。

這樣的人也知道自己山外有山的道理,能收斂傲氣,踏實向學。

一個人緣、修養、學識俱佳的人,有什麼道理福薄呢?

15567144829480.jpeg

二、寬容之心

《十二怒漢》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火車上爛醉如泥,挑釁乘客和乘警,很多人都對他避之不及。一個幾歲的小姑娘問她的媽媽:「媽媽,這個人是不是壞人,好可怕。」媽媽對她說「不是的,他不是壞人,他只是非常傷心。」

這一點慈悲之心,並非憑空而來,更多的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不完美,我們也會失控,我們也會脫韁,我們也會露出我們自己身上醜陋的一面。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不是修養,它源於智慧。

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局限和苦難,於是就寬容了別人的局限,承擔了別人的苦難。

所謂寬容,不是寬容別人,而是要先寬容自己。正是因為懂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不會苛求別人完美。

這樣的人心地寬和,不會沉湎於自責,更容易放過自己,也更容易放過別人。

15567145253538.jpeg

三、善良之心

積善成福。一個人堅持不懈地行善,雖然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伴隨著你的善行,人們慢慢開始信任你、靠攏你。

你的善良成為你的名片,無論做什麼事情,周圍的人都願意幫你一把。這就是福氣。

一個人行善,日積月累之下,你的氣質、容貌都會慢慢改變,我們三十歲之前的容貌是爹媽給的,但是三十歲之後,隨著年華老去,氣質就會顯得更重要。

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不從小善做起,就沒法成聖。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沒有罪過,小惡慢慢積累起來,足夠毀掉一生。

堅持行善,那你的溫柔都會一點點刻在臉上,一眼望去,善良就融化在舉手投足、隻言片語中。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感到舒服,大家自然也就願意投桃報李,這樣的人怎麼會沒有福氣呢?

15567146439213.jpeg

四、敬畏之心

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敬畏。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那時候人們不願意去做一些有悖良心的事。

在有所敬畏的年代里,人們謙遜守禮,失去敬畏的年代里,壞事層出不窮。因為失去了敬畏,人們便敢於為所欲為。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

敬畏是什麼?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這裡的「敬」:除了「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外,還指做事嚴肅認真,免犯錯誤;「畏」:除了「擔心、憂慮」外,還形容「戰戰兢兢」,既敬重又畏懼。

敬畏就是對一切神聖事物的態度。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於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

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只有做到了這些,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15567146746063.jpeg

五、不忘初心

《詩經》里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果沒有初心,那很少有人有好結局。

佛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有靈魂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次生命的拷問。所謂初心,大概是所有人最初的理想、目標和準則。在經過風雨的捶打,歲月的洗鍊后,是否能夠「我心依舊」?

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讀書或是工作,都有一個志願,都有一個最初的發心。比方說:我想做一個公務員、教師、企業家、記者、演藝人員……你如果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發心,就會鍥而不捨地一直向前邁進,把該做的工作做好。

一個人心地善良、謙虛、寬容,對人對事,保持敬畏,不忘初心。

如果一個人的心地具備了這五種品質,那麼他的生活一定積極而快樂,這樣的人不需要上天額外的賜福,因為這生活本身就已經是福氣了。

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在進步,永遠不滿足。有智慧的人應當效法陰陽變化日新,不斷改掉過錯,不斷創造新的業績,在歲月的流逝中修養自我,升華自我。

《周易》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是坡地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去就會有來。 艱、貞是兩個詞,艱是說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保持內心和品行的貞正,終究是有福的,也必將走出困境,為自己贏得好運。 世界上時時刻刻發生的變化,循環往複,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困境和逆境是不斷轉變的,沒有人一輩子走運,也沒有人一輩子倒霉。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易經》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載物的本質就是善良寬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

《易經》強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良與厚德、厚道的內涵基本相同。

《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人的命畢竟不是全靠天定,《易經》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於它啟發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如果我們能沿著《周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易經》曾被認為是一本算命的書,後來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易讀,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總結幾個《易經》最厲害的玄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也是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易經中道出這九種人生「失態」,讓人領悟:其實只有多一點自律,等你回顧人生時,方能少一些悔憾。

01. 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特別是在高興時,因為希望分享,所以廣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奮,話仍要沉穩。02. 大怒易失禮。怒從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會訴諸肢體動作,遑論禮節。所以,最好方式是從源頭解決:制怒!

03. 大驚易失態。如同曹劉論天下英雄劉備驚掉了筷子一樣,大德劉備尚且如此,常人要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很難。04. 大哀易失顏。面對種種哀傷甚至哀痛,在宣洩過心底的苦與慟之後,需要節制、順變、向前,別讓頹廢左右自己。

05. 大樂易失察。高興時,往往覺得一切都是悅目的,而此時分辨能力往往被削弱,思考邏輯會被淡化。於是,失察就乘虛而入。

06. 大懼易失節。恐懼或誘惑之下,意志不堅的人會失去原則與底線。此時,真正的猛士會抬頭、直面,真正的勇士會堅定、堅持。

07. 大思易失愛。想法不要瞻前顧後,思慮不要過於繁複,全心付出,愛就愛了。08. 大醉易失德。大醉之時,其言往往會多妄語,其行往往會出格。所以,小酒怡情,酗酒不光傷身,更易失德。

09. 大話易失信。不輕諾,諾必果,一言九鼎,言出即行。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與能量。10. 大欲易失命。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些人慾望無度便會「失命」。「欲」從來是求而不得的,只有默默耕耘。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福報都是修來的,而不是爭來的。

《周易·繫辭傳》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器」可以指學問、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深藏不露,還不要表示出來。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無器。

《周易》謙卦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養,引申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謙卑自守也。謙卦是64卦當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

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畫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里,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 《周易》乾卦中說,亢龍,有悔。飛的過高的龍,必然會招致禍患而悔恨不已。 亢龍,就是飛的過高的人,代指那些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的人。 簡單來說,亢龍有悔就是警示我們,事不能做絕,話不能說滿,便宜不能佔盡。凡事都要把我分寸,為自己留條後路。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世事難料,什麼事都會發生變化,人情世故複雜微妙,如果把事情做絕了,就等於堵了自己的後路,一旦事情發生了變化,就沒有迴旋的餘地。